皮肤接触性过敏:想知道关于昭君出赛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8 03:19:16

汉宣帝时匈奴贵族争夺权力,势渐衰落,五个单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其中呼韩邪单于,被他的哥哥郅支(郅音zhi)单于打败。呼韩邪决心跟汉朝和好,亲自朝见汉宣帝。
  呼韩邪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汉宣帝亲自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住了一个多月。他要求汉宣帝帮助他回去。汉宣帝答应了,派了两个将军带领一万名骑兵护送他到了漠南。这时候,匈奴正缺少粮食,汉朝还送去三万四千斛粮食。
  呼韩邪单于十分感激,一心和汉朝和好。西域各国听到匈奴和汉朝和好了,也都争先恐后地同汉朝打交道。汉宣帝死了后,他的儿子刘奭(音shi)即位,就是汉元帝。匈奴的郅支单于侵犯西域各国,杀了汉朝派去的使者。汉朝派兵打到康居,杀郅支单于。郅支单于一死,呼韩邪单于的地位稳定了。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一次到长安,要求和亲。元帝许。汉朝和匈奴和亲,都得挑个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儿。这回,汉元帝决定挑个宫女给他,他吩咐人到后宫去传话:"谁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当公主看待。"后宫的宫女都是从民间选来的,她们一进了皇宫,就像鸟儿被关进笼里一样,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们放出宫去。但是听说要离开本国到匈奴去,却又不乐意。有个宫女叫王嫱(音qiang),号昭君,长得美丽,有见识。自愿到匈奴去和亲。元帝逐择日让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在长安成亲。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向汉元帝谢恩的时候,汉元帝看到昭君又美丽又大方,使汉宫为之生色。
  传说汉元帝回到内宫,越想越懊恼。他再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模样虽有点像,但完全没有昭君本人那样可爱。原来宫女进宫后,一般都是见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到皇帝那里去听候挑选。有个画工名叫毛延寿,给宫女画像的时候,宫女们送点礼物给他,他就画得美一点。王昭君不愿意送礼物,所以毛延寿没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汉元帝一气之下,把毛延寿杀了。
  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离开了长安。她骑着马,冒着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韩邪单于的阏氏。封「宁胡阏氏」,希望她能为匈奴带来安宁和平,昭君远离自己的家乡,长期定居在匈奴。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打这以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难能可贵的是,当呼韩邪单于去世后,她又「从胡俗」,再嫁给呼韩邪单于的大阏氏的长子,虽然这和中原的伦理观念相抵触,但她从大局出发,珍惜汉与匈奴的友谊。王昭君在匈奴生一男二女。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书没有记载。

王昭君,名嫱,汉元帝时宫女,封为昭君,晋因避司马昭讳,改称为明君或明妃。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兴山)人。

元帝(公元前49-前33年在位),王昭君以“良家子”被选入宫。她相貌出众,品格高贵。可“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正当此时,竟宁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请求和亲,昭君自愿请求嫁于匈奴。得到同意,她嫁到匈奴,被单于封为“宁胡阏氏”。生育有一男孩,名伊屠智牙师,后为右日逐王。成帝建始二年(前31)呼韩邪死,成帝命她遵从匈奴风俗,昭君继为复株累若鞮单于阏氏。又生二女,长女名云,为须卜居次,次女为当于居次。

昭君死后,匈奴为其建宫立碑。它就是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城南10公里的“青冢”,即昭君墓。墓总高33米,占地约1.5公顷。上有青松翠柏,繁花环绕。墓前有凉亭。墓园内姹紫嫣红,花团锦簇之中,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的塑像巍然屹立,威武雄健,又不乏温情。秭归县城也立有“汉昭君王嫱故里”的石碑。

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之间结束战争,安定边陲,对加强汉与匈奴和好关系,使呼韩邪后裔长期亲汉作出了重要贡献。

她的故事成为后来诗词、戏曲、小说、说唱等的流行题材。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其实,早在杜甫之前,对王昭君身世的悲叹,就已经成为不少诗歌乐曲的主题。宋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卷五十九“琴曲歌辞”有托名“汉王嫱”的《昭君怨》一首。卷二十九“相和歌辞”更收有以《王明君》、《王昭君》、《明君词》、《昭君叹》等为题的多首吟叹曲。唐李白、白居易,宋苏轼、王安石等诗人均有吟咏昭君的诗作。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创了的著名的杂剧《汉宫秋》。

但也有很多诗词是歌颂昭君出塞的。如董必武参观昭君墓后,作诗赞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剧作家曹禺剧本《王昭君》中,表现了昭君义无反顾地担当民族友好使者的重任,歌颂了她高尚的情怀。史学家翦伯赞也在《游昭君墓》的长诗中,赞美昭君的功绩,指出“和亲政策”的重要意义。自她出塞后的六十多年内,汉匈相安无事,长城内外出现了“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的祥和景象。

http://www.hsm.com.cn/node2/node116/node514/node538/node543/userobject6ai72354.html

西汉初期,国力空虚,无力与北边匈双抗衡,匈奴不断南下出击,使西汉本就脆弱的社会经济,更是雪上加霜。为安抚北方强敌,刘邦于汉高祖八年(公元199年)采纳了娄敬的建议,以宫女为公主嫁于匈奴单于,并伴送大量絮、酒、食品等,用以"和亲"。暂时屈辱,换?(匈奴)时时小入盗也,无大寇"。为西汉恢复经济发展,积蓄军事力量,为反攻匈奴攻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就是昭君出塞的历史背景。
到了汉武帝,国力渐强,连续取胜于匈奴的大战缓和了北大边境的压力,匈双因内讧而衰败,也使其逐渐臣服汉室。汉宣帝时,匈奴呼韩邪单于想借汉室之力,挽救危境中的匈奴,曾两次到长安觐见汉皇。在汉元帝竟宁元年春(公元前33年)第三次长安朝见汉帝时,提出愿作汉家女婿,复通"和亲"之好。据正史记,一名叫王嫱、字昭君的宫女,慷慨应召,"请掖宫(后宫),令长官求行"。被汉元帝应允,许配呼韩邪单于。昭君容貌丰美,仪态端庄,通情达理,深得呼韩邪单于的宠爱,特加封?宁胡阏氏",表示将和汉家建立永远和好安定的关系。
既然和番的历史重任必将要放在一个女子身上,而王昭君又是自己主动应召"请掖宫""令求行"北出塞外,并对汉匈奴的和睦相处作出贡献,为何能有一曲琵琶的哀怨之声弹至今日,其中之隐情,代代文人在自己的作品中挥洒想象,致使昭君出塞的历史原貌变得模糊不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了。
有人说,昭君出塞是为"救苍生离水火,甘教薄命葬烟尘"。
有人却说,昭君久居深宫,积怨甚深,听说匈奴前来求亲联姻,便主动要求离汉宫赴边塞。 那么昭君的积怨又来自何处呢?
史载,王昭君,名嫱,为西汉南君秭归人(今属湖北),为避违司马昭字又被作明君或明妃。传说是齐国王襄之女,因出身"良家(平民)子",身世详情尚不得考。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17岁时被选入宫待诏。由于"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画形,按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至十万,少者既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
传说中讲,负责画像的画工毛延寿见其初来乍到,未得此道,便暗示其:"这画人的传神之笔,在于点晴,真是一点千金。"昭君乃聪明之人,虽心领神会,却因生性傲慢,自恃貌美无双,未买其帐,不仅没有照章办事,反而扔下几句凉话走了,毛延寿自觉脸上无光,怀恨在心,便将这种神之笔的丹青,没有点在睛上,而涂于脸上,贻误其青春于掖宫数载。 后逢匈奴呼韩邪单于朝拜汉皇,且"求美人为阏氏"。元帝为安抚匈奴,正悉无方,以亲和番,正中下怀,便赐其五个宫女。召君也知,惟有此时,方能使自己脱离寂寞漫漫的后宫,尽管想到大漠之荒凉,前途之艰难,但总比深锁后宫强,故"请掖宫,求钚?。
在呼韩邪单于告别汉室之时,元帝召见,王昭君仪态万方,光彩照人,顾影流盼,惊动上下,致使元帝惊叹不已,后宫竟有如此绝代佳人!遂爱意顿生。汉元帝不知昭君真面目,原想以丑送人,却送走了一位千载难逢的绝代佳人,大为光火?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百万"元帝既知毛延寿索贿受贿之劣迹,遂杀之,以解心头之恨。
历史上还有一说,王昭君出塞是毛延寿生怕已经沉湎子女色中的汉元帝更会因美人王昭君而荒废朝事,所以,在给其画像时,故意将其丑化,致使汉元帝在临时召见时,方知自己后宫还有如此绝代佳人。在这一说中,毛延寿虽"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但却成了"忠臣唯有毛延寿,能送明妃出宫门"的忠君爱国之士。所以,历史上一些文人竭力吹捧毛延寿之举之高明。在这些文人笔下,将王昭君设想为妲已第二,认为如果不将王昭君送出国门,有朝一日,好色的汉元帝发现自己后宫还有如此佳丽,必会将其宠幸有加,到那时,必将祸国殃民,后患无穷。所以昭君出塞,虽是其个人的不幸,却是汉室,国家之大幸。 在这一说里,显然是附会了女子为祸水的封建文人之说,将召君哀怨悲切的悲剧归于其自身的美貌;把一个至少在客观上"救苍生离水火"的弱女子描写成亡国之妖。这种传说显然得不到广泛的认可,而不能像前一种传说那样广为流传。
但也有人认为"汉室谋臣如云,猛将如云",何能让一个妇人去安邦息事,汉室之无能乃千古之耻。 据记载,昭君在呼韩邪单于死后,因不愿嫁其前阏氏之子,上书汉朝要求回汉宫。但此时,汉元帝已死,成帝继位,未被允诺,敕令其随胡谷,昭君又成后单于阏氏。一个南方女子在荒漠一呆数十载,积怨太深,后郁郁而逝,又说服药身亡。无论昭君因何出塞,她为稳定汉匈做出的牺牲和贡献,成为千古美谈而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