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阅读短文答案:刘庸怎样成了罗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8 19:25:05

他是罗锅.他在殿试的时候说自己"背驮负乾坤,胸高满经纶."足以证明他身体畸形

  大清宰相刘墉真的是罗锅儿?

  几年前,在大陆热播的电视剧中,清朝乾隆年间的宰相刘墉被说成是“罗锅儿(驼背)”,因他为官“忠君、爱民、清廉”,深得百姓喜爱。有关他的事迹也广为流传。那么刘墉真的是罗锅儿吗?这首先要从清代的取士、选官标准说起。
  在封建社会,选官向来是以“身、言、书、判”作为首要条件的。所谓身,即形体,需要五官端正,仪表堂堂,否则难立官威;所谓言,即口齿清楚,语言明晰,否则有碍治事;所谓书,即字要写得工整漂亮,利于上级看他的书面报告;所谓判,即思维敏捷,审判明断,不然便会误事害人。
  在这四条标准之中,“身”居首位,是最重要的。因为观瞻所系,不能不特别强调。
  刘墉系科甲出身,必在“身言书判”四方面合格,方可顺利过关。因此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刘墉不会是“罗锅儿”。
  还有一个旁证,可以从侧面说明一定的问题。按照当时制度,举人应会试三科不中者,还可以应“大挑”一科。
  这一科不考文章,只论相貌,标准是“同田贯日身甲气由”八个字,以字形喻体形、相貌。“同”指长方脸,“田”指四方脸,“贯”指人的头大而身体直长,“日”指身体端直而高矮肥瘦适中。以上这四个字是好字,符合者有中选的可能;“身”指身体不正,“甲”指头大身子小,“气”指一肩高耸,“由”指头小身子大。这四个字是不好的字,沾上一个就会落选。可见,清代选官很重视被选者的相貌,所以,刘墉即使算不上仪表堂堂,总也不至于体有残疾。
  【当然,“刘罗锅”的称号,也事出有因。史书上记载,嘉庆帝曾称刘墉为“刘驼子”,可见他确实有些驼背。不过,刘墉当时已经年届80岁,难免会驼背弯腰,这就很容易理解了。如果以此认定刘墉年轻时即为“罗锅”,那就不准确了。】
  可见,从形象言之,历史上的刘墉与民间的刘墉并不一致。那么,从为官行事的角度看,历史上的刘墉与人们文学作品中的又有哪些出入呢?
  刘墉生长在世代书香、以科举仕进为荣的家庭,其父刘统勋更是一代名臣。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自不必说,后来他成为主编四库全书也证明了其学识的渊深。
  但不知什么原因,满腹经纶的刘墉却迟迟没有参加科举考试,至少目前尚未发现他在30岁之前参加科举考试的记录。
  直到乾隆十六年(1751年),33岁的刘墉才因为父亲的关系,以恩荫举人身份参加了当年的会试和殿试,并获进士出身,旋改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庶吉士是翰林的预备资格,一般从科考成绩优异的进士中选拔,然后在庶常馆学习深造,期满考试合格者,授翰林院编修。清代翰林虽然薪俸较薄,但作为皇帝身边的文学侍从近臣,号称“清贵”,“有清一代宰辅,多由此选”。
  刘墉在为官的前20年里可谓不遗余力地贯彻乾隆皇帝的意旨,查禁书,兴文字狱,捉拿会党,积极推行文化高压政策。但刘墉的官运并不怎么“亨通”。
  此后几年,刘墉似乎总是在犯错误,受指责,乾隆皇帝对他显然并不满意。
  乾隆五十二年初,刘墉因漏泄他和乾隆帝关于嵇璜、曹文埴的谈话内容,不仅受到申饬,且失去了本应获授的大学士一职。
  乾隆五十二年八月,乾隆委托刘墉主持祭拜文庙。因他没有行规定的一揖之礼受到太常寺卿德保的参劾。
  乾隆五十三年夏天,刘墉兼理国子监,发生乡试预选考试中诸生馈送堂官的事,被御史祝德麟弹劾,结果刘墉受到处分。
  摘编自《正说清朝十二臣》余沐/著
  又http://www.hanquan.com.cn/news/2005/04/18/20050418817136321.htm

同意2楼 罗锅只是外号,并非真罗锅。

还有种说法 是 他自己让皇上叫的,然后讨得封号

他本来就是个罗锅!

cctv10百家讲坛讲过 刘庸不是真的罗锅

刘庸小时的作业太多

他年轻的时候就有点驼背了,老了更严重。60岁的时候肯定是个罗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