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龙的官员:儒家的教义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9 21:35:03
不知道叫教义还是什么,或者中心什么都可以
是否有宽容、淡定、感恩、淡薄名利、隐忍之类的

儒学并没有形成宗教,所以不能说是教义。叫代表思想,中心倒是可以。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与天人感应,实现大一统格局。
君臣父子等级观念,三纲五常。
提倡仁义,仁者爱人,以德治理国家。
宣扬天命,但怀疑鬼神,子不语怪力乱神。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倡导和谐,友爱,克己,为人,团结凝聚的群众主义伦理道德。

楼大,宽容淡定淡泊名利是黄老思想。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仁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具体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礼治”主义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德治”主义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人治”主义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两千多年来,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个中国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的核心即是:仁爱,泛爱众,而亲仁。仁爱的思想,是孔子倡导并身体力行的,这也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部分。
儒家思想提倡仁爱,“仁者爱人”。翻开《论语》这本书,仁爱思想渗透在整个书中,它是孔子思想的集中体现。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孔子还说:“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仁者爱人,仁是一种普遍的爱。应该泛爱大众,提倡博爱。他认为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是行仁政的方法。孔子教导弟子要“泛爱众”,这当然是最自然最广大的爱,他要求我们爱我们身边的人,亲近那些贤德的人。

有了爱人的思想,我们的生活中才能够处处充满安宁与喜乐。爱人,爱我们的亲人朋友,邻人近人,还要爱我们的仇人,爱那些伤害了我们的人。

儒家教养注重:仁 义 礼智 信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两千多年来,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个中国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的核心即是:仁爱,泛爱众,而亲仁。仁爱的思想,是孔子倡导并身体力行的,这也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部分。
儒家思想提倡仁爱,“仁者爱人”。翻开《论语》这本书,仁爱思想渗透在整个书中,它是孔子思想的集中体现。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孔子还说:“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仁者爱人,仁是一种普遍的爱。应该泛爱大众,提倡博爱。他认为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是行仁政的方法。孔子教导弟子要“泛爱众”,这当然是最自然最广大的爱,他要求我们爱我们身边的人,亲近那些贤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