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鬼探txt下载一尘沙: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含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8 04:08:03

在这个工程以前,我们说夏朝的建立时间是公元前21世纪,为了精确,便开始了这个工程,经过多方的研究和论证,现在已经将夏朝的时间精确为公元前2070年.这其实就是一个关于古代时间的精确工程.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项史无前例的文化工程。该工程作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于1996年5月16日正式启动,到2000年9月15日通过国家验收。

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然而真正有传世文献支持的“信史”迄于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从此上溯的历史是模糊不清的。在司马迁的《史记·三代世表》中,仅记录了夏商周各王的名字,而没有具体在位的年代,这种状况被称为"有世无年",成为中华文明史的一大缺陷。千百年来,无数学者为改变这一状况而付出了毕生的精力,然而如此规模庞大的工程是无法由一己之力来完成的。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考古成果不断涌现,改变“有世无史”的时间已经成熟。

“夏商周断代工程”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是我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来自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科技测年学等多种学科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在李学勤、李伯谦、席泽宗、仇士华四位首席科学家的带领下,团结协作,共克难关,取得了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先后完成了9个课题、44个专题的研究。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对历史文化遗址的发掘,对甲骨文等古文字的鉴定以及对古天文学记录的整理,于2000年11月9日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该年表把中国的历史纪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推定以周武王讨伐商纣王为标识的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并明确了公元前841年以前西周十王的具体在位年代;推定夏商分界年代为公元前1600年,并明确了商武王以下十二王的在位年代,对于商代前期的历史给出基本的年代框架;推定夏代始年为公元前2070年,也相应提出了夏代基本的年代框架。

“夏商周断代工程”使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夏商周三代有了年代学标尺,理清了先秦历史的起承转合和发展脉络,填补了我国古代纪年的一段空白,制定了迄今为止最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年代表,为继续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打下了基础。同时,该工程的顺利完成也开启了二十一世纪交叉学科共同研究的范式。一. 总 论
“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然而真正有公认的传世文献支持的“信史”始于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从此上溯的历史是模糊不清的。在司马迁的《史记·三代世表》中,仅记录了夏商周各王的名字,而没有具体在位的年代,这种状况被称为“有世无年”,成为中华文明史的一大缺陷。” 中国古代文明是世界人类历史上少数的独立起源并延续发展的古代文明之一,绵延流传数千年之久,从没有中断,这在世界上是极其罕见的。其实现代越来越多的考古学资料证明:中国古代文明的起始年代比过去估计的年代要早得多。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两千余年未建立起年代学标尺,这就向炎黄子孙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如何填补这一段空白,完善这一年代学标尺。
中国夏商周时期的年代历史问题一直没有真正的理清过,虽然“夏商周断代工程”作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于1996年5月16日正式启动,到2000年9月15日通过国家验收。”但是工程的“多学科研究的结果”也是有很多年代未定,存疑颇多,值得商榷。重新构建中国先秦历史的年代框架,对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有着重要作用,特别是中华文明的起源的探索和研究。中国的夏商周三代历史书籍资料主要是《史记》《竹书纪年》《春秋》《左传》《尚书》《逸周书》《国语》《战国策》以及先秦诸子等,但是作为正史之首的《史记》,在先秦历史年代上特别是五帝和夏商西周历史错讹很多,不足为据。其他的历史资料,对于中国三代历史的记载之时只言片语,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只有《今本竹书纪年》 在年代体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经过笔者潜心数年的悉心研究发现:
《今本竹书纪年》在年代的记载是一个完整严密的年代系统,十分可靠的.
本文主要是以王国维先生的《今本竹书纪年疏正》为蓝本,结合《古本竹书纪年辑证》《史记》《左传》《逸周书》等书,建立中国夏商周历史的确切年代体系。

二. 干支纪年的历史探源
干支纪年是我国传统的纪年方法。由于天干地支的数量不等,因此天干地支的结合纪年搭配会出现60种不同的组合,以及每60年会出现一个重复循环。如果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相结合,这样就不会出现年代错误,因为这种复合纪年所对应的年份坐标是唯一的,不仅可以确定具体的年份,而且可以前后互证。因此二者的互相结合的纪年方法在纪年上有着不可估量的决定性年代标定意义。
中国古代纪年方法在汉武帝以前主要是使用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当时的干支 主要是用在天文观测,历法和年岁的命名上。当时使用的岁星体系和现在的干支体系存在着如下对应关系:
天干: 地支
甲:焉逢 子:困敦
乙:端蒙 丑:赤奋若
丙:游兆 寅:摄提格
丁:强梧 卯:单阏
戊:徒维 辰:执徐
己; 祝犁 巳:大荒落
庚:商横 午:敦牂
辛; 昭阳 未; 协洽
壬:横艾 申; 涒滩
癸:尚章 酉:作噩
戌:阉茂
亥:大渊献
根据《史记》《汉书》记载,中国使用这一套和干支相对应的年岁记载方法,可以上溯到五帝时代的帝颛顼时期,干支纪年在中国存在的历史是久远的。因此《今本竹书纪年》关于干支纪年的记载是可信的,并不是后人的托伪之作。中国的历史一向有“重始”的传统,“必慎始初” 因此在每个帝王即位的元年或者诸侯晋升为天子(商汤伐夏桀,周武王伐商纣)的第一年,都会采用帝王纪年和年岁干支相结合的方法,这一点在<今本竹书纪年>中得到很好的体现,除了黄帝,帝颛顼,帝喾和帝挚外,除了极个别的西周一两个帝王外,其他均有元年纪年和其对应干支,有的也会在帝王纪年中穿插几个干支,因此笔者对于夏商周三代的历史年代就是结合根据帝王纪年和干支命岁的方法确立的。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根据帝王纪年及其对应的干支来确定该帝王在位前后的若干年的每一年对应的干支,然后再与其前后两个帝王元年的干支相对照,并进行互相验证再确定每个帝王前后的若干年及其对应的干支后,根据《竹书纪年》的相关记录和干支推算来核对验证各帝王在位具体年数,然后将对应的公元纪年与帝王纪年和干支相对照,以此来确定夏商周三代的具体年代。为了保证年代的可靠性和连续性,本文主要是从有确切纪年的共和元年逐步上溯到 夏商周各代。

三. 西周年代的确定
西周年代的确定主要以“周宣王元年甲戌”,“共和执政元年”和“周厉王元年戊申”为三大基点。
根据《今本竹书纪年》记载:
周厉王元年戊申
厉王十二年国人暴动,周厉王奔彘,
厉王十三年共和执政,
厉王二十六年驾崩,周定公和召穆公立太子静为王,
次年周宣王正式即位称元,周宣王“元年甲戌春正月,王即位,周定公,召穆公辅政”
由上述记载的干支纪年顺序,可以确定周厉王在位各年对应的干支,然后再根据公元纪年确定周厉王在位的具体年份。
根据干支纪年顺序:
周厉王 元年 戊申
二年 己酉
三年 庚戌
四年 辛亥
五年 壬子
六年 癸丑
七年 甲寅
八年 乙卯
九年 丙辰
十年 丁巳
十一年 戊午
十二年 己未
十三年 庚申 共和执政元年 B.C841年
十四年 辛酉
十五年 壬戌
十六年 癸亥
十七年 甲子
十八年 乙丑
十九年 丙寅
二十年 丁卯
二十一年 戊辰
二十二年 己巳
二十三年 庚午
二十四年 辛未
二十五年 壬申
二十六年 癸酉
周宣王 元年 甲戌 B.C827年
根据《国学网》国学工具-中国历代帝王纪年表:
周共和元年B.C841年对应的干支是庚申;
周宣王元年B.C827年对应的干支是甲戌;
可见<今本竹书纪年>关于此二年的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时间记载以及和公元纪年的对照是正确的。以此为基础而建立的年代研究应该是可信的。由此可确定:
周厉王在位具体年数:B.C853年—B.C828年
周厉王十三年为共和执政元年,厉王二十六年亦即共和执政十四年。确定周厉王在位年数后,然后依此为基准,采用逆向逐年推移计算出每年对应的干支,然后结合帝王纪年及其元年对应的干支上溯,互证《今本竹书纪年》年代干支的记载是否对应相合,然后再根据公元纪年的转换确定该帝王在《竹书纪年》的在位的具体时间。
周厉王前为其父周夷王,根据《竹书纪年》,周夷王元年为庚子,周厉王元年为戊申,根据干支纪年相推,结果如下;
庚子 周夷王元年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周厉王元年 B.C 853年
根据推断,上述结果与《今本竹书纪年》关于周夷王在位时间是吻合的,
周夷王在位8年,亦即B.C861年---B.C854年;

周夷王之前为其叔父周孝王,周孝王元年为辛卯,周夷王元年为庚子,根据干支顺序相推,互相验证,结果如下:
辛卯 周孝王元年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周夷王元年
《今本竹书纪年》记载周孝王在位九年,与此相吻合。
周孝王在位B.C870年—B.C862年
依此类推:
周懿王 元年丙寅---二十五年庚寅 B.C 895年--- B.C 871年
周共王 元年甲寅---十二年乙丑 B.C 907年--- B.C 896年;
周穆王 元年己未—五十五年癸丑 B.C 962年--- B.C 908年
周昭王 元年庚子---十九年戊午 B.C 981年—B.C 963年
周康王 元年甲戌---二十六年己亥 B.C 1007年—B.C 982年
周成王 元年丁酉—三十七年癸酉 B.C 1044年---B.C 1008年
周武王 十二年辛卯---十七年丙申 B.C 1050年—B.C 1045年
上述年代估计大家怀疑的主要是周武王和成康在位年数。
根据《今本竹书纪年》:
周武王于帝纣“五十一年冬十一月戊子,周师渡孟津而还”
“五十二年庚寅,周师伐殷”
周武王十二年辛卯“王帅西夷诸侯伐殷,败之于牧野”通过牧野大战伐纣成功,当年正式即位为天子,之前的周武王的纪年,只能是作为商的地方一个诸侯而已,《今本竹书纪年》采取“因其元年”的方法,这在先前的商汤革命也是如此。
关于成康二王在位时间
《史记•周本纪》,“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有人会认为成康在为总年数不会超过四十余年,这种认识是极其错误的,周成王刚即位之时,天下未定,纣子武庚和三监,淮夷,奄,荆蛮,北唐等是经过周公旦和周成王的大力征伐后才得以平定的,所以在周成王即位初期是不可能“刑错不用”,但是“成康盛世”是四十余年,也是此言不虚。根据《今本竹书纪年》记载,详细如下:
周成王元年丁酉春正月,王即位,命冢宰周文公总百官。庚午,周公诰诸侯于皇门。夏六月,葬周武王于毕。秋,周成王加元服。武庚以殷叛。周文公出居于东。
周成王二年
奄人、徐人及淮夷入于邶以叛。秋,大雷电以风,周成王逆周文公于郊。遂伐殷。
周成王三年
周成王师灭殷,杀武庚禄父。迁殷民于卫。遂伐奄。灭蒲始。
周成王四年
春正月,初朝于庙。夏四月,初尝麦。周成王师伐淮夷,遂入奄。
周成王五年
春正月,周成王在奄,迁其君于蒲姑。夏五月,周成王至自奄。迁殷民于洛邑。遂营成周。
周成王六年
大搜于岐阳。
周成王七年
周公复政于周成王。春二月,周成王如丰。三月,召康公如洛度邑。。甲子,周文公诰多士于成周,遂城东都。周成王如东都,诸侯来朝。冬,周成王归自东都。立高圉庙。
周成王八年
春正月,周成王初莅阼亲政。命鲁侯禽父、齐侯伋迁庶殷于鲁。作“象舞”。 冬十月,周成王师灭唐,迁其民于杜。
周成王九年
春正月,周成王有事于太庙,初用“勺”。 肃慎氏来朝,周成王使荣伯锡肃慎氏命。
周成王十年
周成王命唐叔虞为唐侯。越裳氏来朝。周文公出居于丰。
周成王十一年
春正月,周成王如丰。唐叔燮献嘉禾,周成王命唐叔归禾于周文公。周成王命周平公治东都。约案:周平公即君陈,周公之子,伯禽之弟。
周成王十二年
周成王师、燕师城韩,周成王锡韩侯命。
周成王十三年
周成王师会齐侯、鲁侯伐戎。夏六月,鲁大禘于周公庙。
周成王十四年
秦师围曲城,克之。冬,洛邑告成。
周成王十八年
春正月,周成王如洛邑定鼎。周武王没,周成王少,周公旦摄政七年。制礼作乐,神鸟凤皇见,蓂荚生,乃与周成王观于河、洛,沈璧。礼毕,周成王退俟。至于日昃,荣光并出幕河,青云浮至,青龙临坛,衔玄甲之图,坐之而去。礼于洛,亦如之。玄龟青龙苍光止于坛,背甲刻书,赤文成字,周公援笔以世文写之。书成文消,龟随甲而去。其言自周公讫于秦、汉盛衰之符。麒麟游苑,凤皇翔庭,周成王援琴而歌曰:“ 凤皇翔兮于紫庭,余何德兮以感灵,赖先王兮恩泽臻,于胥乐兮民以宁。”
周成王十九年
周成王巡狩,侯、甸、方岳,召康公从。归于宗周,遂正百官。黜丰侯。
周成王二十一年
除治象。周文公薨于丰。
周成王二十二年
葬周文公(周公旦)于毕。
周成王二十四年
于越来宾。
周成王二十五年
周成王大会诸侯于东都,四夷来宾。冬十月,归自东都,大事于太庙。
周成王三十年
离戎来宾。约案:离戎,骊山之戎也,为林氏所伐,告于周成王。
周成王三十三年
周成王游于卷阿,召康公从。归于宗周。命世子钊如房逆女,房伯祈归女于宗周。
周成王三十四年
雨金于咸阳。约案:咸阳天雨金,三年,国有大丧。
周成王三十七年
夏四月乙丑,王陟。
从《今本竹书纪年》的上述历史记载来看,周成王十八年“如洛定鼎” 抚琴而歌,十九年“黜丰侯”是周成王最后一次历史明确记载的刑法使用,此后周成王才没有“征伐刑错”的记载,从周成王二十年(公元前1026年)到周康王二十六年(公元前982年),这也有45年和平时期,因此称之为“成康盛世四十余年刑错不用”也是正确的。但绝不是成康二王在位总时间近四十余年,而这二者实际上是两个根本不相同的概念问题。
西周从周武王十二年公元前1050年到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共计280年。
关于《竹书纪年》西周历史几点补充说明
1. 西周纪年如从周武王元年(B.C1061)年计起至周幽王十一年(B.C771),西周积年291年,此法不当。
2. “自周受命至穆王已百年”
商纣三十三年辛未(周文王四十四年B.C1070年)“受命”
周武王元年庚辰B.C1061年
周穆王元年己未B.C962年
自周文王受命至周穆王元年,共计109年,自周武王元年至周穆王元年,恰好100年;可见此处自周受命应该是从周文王受命算起,估计“已百年”后残缺一“余”字
3. 自周武王到周幽王的年份:
《古本竹书纪年辑证》《汲冢纪年》曰:自武王灭殷以至于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
《今本竹书纪年>“武王灭殷,岁在庚寅,二十四岁,岁在甲寅,定鼎洛邑至于幽王,二百五十七年,共二百八十一年,自武王元年己卯至幽王庚午,二百九十二年”
从周武王元年庚辰(此处错为己卯,前推一年,B.C1061年)至周幽王十一年庚午(B.C771年),实际是291年,因为周武王元年干支错误,前置一年,误作292年.
周武王十一年庚寅(B.C1051年)伐商,
二十四岁,即周成王十八年甲寅(B.C1027年)定鼎于洛邑,从周武王伐商到周幽王即为281年,从周成十八年定鼎洛邑至于周幽王即为257年.可见古本记载在此处当为后人断章取义所致,今本记载是完整正确的。

三:殷商年代的确定
根据《今本竹书纪年》记载:
帝辛(商纣或受) 元年 己亥
五十二年 庚寅
周武王 十二年 辛卯
根据干支纪年方法上下相推断,结果如下:
1己亥(帝纣元年)
2庚子 3辛丑 4壬寅5癸卯6甲辰7乙巳8丙午9丁未10戊申11己酉12庚戌13辛亥14壬子15癸丑16甲寅17乙卯18丙辰19丁巳20戊午21己未22庚申23辛酉24壬戌25癸亥26甲子27乙丑28丙寅29丁卯30戊辰31己巳32庚午33辛未34壬申35癸酉36甲戌37乙亥38丙子39丁丑40戊寅41己卯42庚辰43辛巳44壬午45癸未46甲申47乙酉48丙戌49丁亥50戊子51己丑52庚寅53辛卯
由干支顺序可以确定《今本竹书纪年》关于商纣在位具体年数和其干支记载是吻合的。
商纣王在位年数:
元年己亥 五十二年庚寅 B.C1102年—B.C 1051年
以此相类逆推殷商帝王年数:
帝乙 元年庚寅 九年戊戌 B.C 1111—B.C 1103年
文丁 元年丁丑 十三年己丑 B.C 1124- B.C 1112年
武乙 元年壬寅 三十五年丙子 B.C 1159 - B.C 1125年
庚丁 元年甲午 八年辛丑 B.C 1167- B.C 1160年
冯辛 元年庚寅 四年癸巳 B.C 1171- B.C 1168年
祖甲 元年丁巳 三十三年己丑 B.C 1204- B.C 1172年
祖庚 元年丙午 十一年丙辰 B.C 1215- B.C 1205年
武丁 元年丁未 五十九年乙巳 B.C 1274- B.C 1216年
小乙 元年丁酉 十年丙午 B.C 1284 - B.C 1275年
小辛 元年甲午 三年丙申 B.C 1287 - B.C 1285年
盘庚 元年丙寅 B.C 1315年
十四年己卯(迁都殷) B.C 1302年
二十八年癸巳 B.C 1288年
阳甲 元年壬戌 四年乙丑 B.C 1319 - B.C 1316年
南庚 元年丙辰 六年辛酉 B.C 1325年- B.C 1320年
祖丁 元年丁未 九年乙卯 B.C 1334- B.C 1326年
开甲 元年壬寅 五年丙午 B.C 1339- B.C 1335年
祖辛 元年戊子 十四年壬寅 B.C 1353年- B.C 1340年
祖乙 元年己巳 十九年丁亥 B.C 1372年- B.C 1354年
河亶甲 元年庚申 九年戊辰 B.C 1381年- B.C 1373年
外壬 元年庚戌 十年己未 B.C 1391年- B.C 1382年
仲丁 元年辛丑 九年己酉 B.C 1400年- B.C 1392年
太戊 元年丙戌 七十五年庚子 B.C 1475年- B.C 1401年
雍己 元年甲戌 十二年乙酉 B.C 1487年- B.C 1476年
小甲 元年丁巳 十七年癸酉 B.C 1504年- B.C 1488年
小庚 元年壬子 五年丙辰 B.C 1509年- B.C 1505年
沃丁 元年癸巳 十九年辛亥 B.C 1528年- B.C 1510年
太甲 元年辛巳 十二年壬辰 B.C 1540年- B.C 1529年
仲壬 元年丁丑 四年庚辰 B.C 1544年- B.C 1541年
外丙 元年乙亥 二年丙子 B.C 1546年—B.C 1545年
商汤 十八年癸亥 二十九年甲戌 B.C 1558年- B.C 1547年
从商汤十八年癸亥B.C 1558年到商纣五十二年B.C 1051年,殷商一代共计508年。
关于殷商年代几点补充:
1.商纪年如从商汤元年B.C1575年计起,殷商积年525年,此法不当。
2.盘庚迁殷至纣辛之年数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括地志》云: “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七百七十二年,更不徙都”
《史记•殷本纪》正义引《竹书纪年》曰: “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二年,更不徙都’
盘庚十四年己卯B.C1302年,至纣五十二年B.C1051年,实际是252年,当为传抄中的错误;古文“五”和“七”在传抄或印刷时出错,以讹传讹。
3.根据<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商“”汤灭夏以至于受,二十九王,用岁496年(原注:始癸亥,终戊寅。戊寅为庚寅之误,自癸亥至庚寅,实际上是508年。此处《今本竹书纪年》关于帝纣五十二年的干支是错误的,根据正文记载当为庚寅,应该是来自传抄印刷中的错误。将庚寅误作戊寅后,年代前置12年,使殷商纪年减少12年,所以以错误的干支纪年计算殷商年数,故有496年之误。

http://www.wangf.net/vbb/showthread.php?threadid=21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