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维达新闻网:急征对陈胜的评价,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8 07:36:23
是有关对陈胜这个人的评价,非对他所做得事的评价,望大家不要扯到大泽乡起义上。谢谢了~!

对陈胜的大体评价多数是肯定总体,而对陈胜的局部举措不以为然。很多人没有看出陈胜反秦的创举,多以为其因怕死而不得不反。其实陈胜自己已说得很清楚,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举什么大名,难道仅仅是当个王,过把瘾就死吗。否。陈胜一开始就以推翻秦的暴政统治为己任,未待入陈称王,就派葛婴等东向略地。之后又复遣召平东略地,召平之遣似有重复之感。以陈胜所图,旧楚一带不可能不予光复。那么,召平之遣或在遣葛婴之稍后,如遣周章在遣吴广之后一般;或在诛葛婴之后,以替代葛婴的职责。陈胜之战略是全方位的:其以陈为中心,派吴广攻三川郡入秦,宋留攻南阳郡入秦,邓宗攻九江郡,召平攻广陵意在会稽郡,武臣攻赵意在北方,周市攻魏意在东北,葛婴东略意在巩固后方。

此等可指认者,井井有条,包罗天下殆尽。由此可见,陈胜所为非徒为苟活,其以陈为根据地,四面八方出击,其心存天下之志一览无馀。正应了其起义之初所宣言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而陈胜对秦的攻击不遗力,显示了强烈的亡秦之心,所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人确实有这种气势,并以陈胜始。值得注意的是,陈胜部采用了连续作战的战术,不给秦王朝以喘息之机。此等战术在战国末年有楚将项燕破秦军时采用过,陈胜是项燕之旧部,故对此战术不陌生。从此,连续作战法在秦楚之际得到普遍使用。日后刘项击秦也都是急风暴雨式的连续作战,与陈胜战法正是一脉相承。

陈胜当然也有他的历史局限性,前人指责其重用小人,就是秦的苛法之一种。赵高对秦二世说远者近之,贱者贵之。陈胜重用朱房、胡武等人,使部属寒心,亲信疏远,所以迅速致败。在陈胜来说也有他的不得已,他毕竟出身社会底层,不谙统治之道,只能拣现成的办法做起,而现成的办法正是他竭力反对的秦暴政。我们后人站着说话腰不疼,如设身处地,恐怕行事也没什么两样,谁没有局限性。而且这个现象可能还不是一个局限性所以尽言。这里可能牵涉一个统治精髓,是不是有一个以不干活的整干活的规律。我党的延安整风,好象也是不干活的在整干活的,周恩来、彭德怀、陈毅等给批得死去活来,此是题外话。不如此,那些干活的尾巴翘到天上去了怎么办。陈胜身在局中,在所难免,这也叫无可奈何。

不过陈胜也确实过了把瘾,他的老乡亲说他那个王当得还蛮像那么一回事,就是这个意思。而且,不止是王当得像回事,他的话也没人敢不当一回事。武臣自立为王后,陈胜还一个劲地催武臣击秦,武臣虽然阳奉阴违,但还是派人去击秦了,后世司马皇室冒认的祖先司马昂就被派出向河内进军,另外还派了李良向常山进军。陈胜死后,景驹为楚王的使者就让齐国给砍了脑袋。如果是陈胜的使者,可能他们就不敢这么做。

《秦帝国的兴亡,揭竿而起》为例。教材叙述陈胜、吴广起义仍然从“秦的暴政”角度分析,这与传统教材分析基本上一致,缺乏深度和新意,但我们如果换个研究和解读的角度,从统一国家和社会变革的角度深入思考分析陈胜、吴广起义就可能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一方面,秦兼并六国一统天下是积极的进步的,但六国之人适应性问题成了秦统一全国后的一个突出问题。随着新制度的建立,社会矛盾的对抗和冲突不可避免地增强和激化,构成陈胜、吴广起义的制度原因。秦始皇、秦二世信奉法家学说,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并且走上公开对抗进而演变成武装起义,构成陈胜、吴广起义的统治者个人修养原因。另一方面,从陈胜个人角度深层次思考,从陈胜“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叹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言壮语到称“张楚”王的行为,说明陈胜、吴广起义,不是为农民利益揭竿反秦,而是在借农民起义之力裂土称王,从这个角度审视,陈胜、吴广起义是反动的,而推动西汉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的休养生息政策,又是具有积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