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战原子力量如何:文学作品的自由性和确定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8 01:55:21
文学作品的阅读,既有很宽泛的自由性,又有一定的确定性.试以李商隐《无题》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例加以说明。

几次进入这个页面均无功而返,不留只字片语又觉愧对八月学长,且来胡言乱语。

中国人受封建思想禁锢过深难免谈“性”色变,而文学作品中尤其当代文学充斥的性描写不外乎以下原因:

1.塑造人物性格需要

若是把潘金莲、唐琬儿、黄香久等女性人物都描写的跟贞妇烈女、贤嫒闺秀似的,或者都写的如同林黛玉那么纯情,如同史湘云那么娇憨,难免不符合剧情及常理;

2.作家无奈之举

当代文坛虽处于低谷,作家却比做鞋的都多,作品里没有所谓的“自然主义描写”,出版社那关就过不了,一准儿Pass,当然太多太露也不行,肯定换成“小方格子”;

究其深层次原因,我觉得还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发展的不协调,也就是文化和经济的不同步,相对来讲,经济迈着巨人的步伐前进,文化还裹着三寸金莲。
而同时当代主流文化受西方传媒影响,欲”扬“欲”放“的难免有东施效颦之嫌。

本来经济的繁荣应该促进文化的繁荣,但在当代却恰恰相反。精神文明的严重滞后使得文人作家背负着沉重的文化包袱在横流的物、人欲中找不到切入点,这就必然衍生出一些畸形的文化现象。

适当的性描写不仅能饱满人物性格,更能增强作品的“人性”。不是说文艺作品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群众吗?而“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任你清道士还是救世主都不能回避的。从李清照的“被翻红浪”到现代老舍的《油月亮》,郁达夫的《沉沦》等都极其含蓄地涉及此领域;而在当代从贾平凹的短篇如《天狗》,梁晓声的《浮城》,池莉的《来来往往》等作品里体现的也是一种美及压抑;而之后的则有些让人难堪了,更有一些让人把握不好分寸,如陈忠实的《白鹿原》,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等。

其实我觉得无论是唐琬儿、黄香久,还是池莉笔下的林珠、曾芒芒,抑或是铁凝(她是一级作家吧)的《无雨之城》、《大欲女》中的女性,不能单纯地用“淫”或者“荡”来评价她们,相反她们更人性化,更真实,也更让人愿意接近。
当然不是说要宣扬她们,只是她们的“狂”与“乱”,她们的“真”与“挚也是现实社会中欲望与人性挣扎的缩影。

至于是性还是爱,本身就是身在此山的问题,不可能有很清楚的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