彪马名字的由来:以前厦门叫做什么 唐朝的 或汗朝的 都可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9 17:00:43

相传遥远的古代,常有成群的白鹭 息在厦门岛上,因此, 厦门又称为鹭岛、鹭洲、鹭屿、鹭城、鹭津、鹭门,厦鼓海峡称 为鹭江。

  人类生活在厦门岛上,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四千年的新石器时 代晚期。而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则始自唐朝中时,至今已有1140多年了。 唐朝天宝年间,汉族人薛姓和陈姓从闽东的福安和闽南的漳 洲移民入岛,分别在洪济山下的南北面聚族而居,并出现“新城 ”的地名,旋改名“嘉禾里”,隶属于情源郡南安县大同场。五 代闽承隆元年(939年),大同场升格建同安县,嘉禾里归同 安县管辖。明初洪武二十七年(394年),朝廷在岛上筑城 寨,置卫所,城名“厦门”,卫所称“巾左所”。厦门的地名, 从此确立。此后数百年间,厦门也曾改名为“思明州”“思明县 ”等。1935年厦门正式设市。

  在厦门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这个岛上只有黑色的石头和绿色的树林,一群浑身雪白的白鹭飞到这里,爱上了这个黑色和绿色的海岛。他们在树林里栖息,在沙滩上漫步,在海水里嬉戏。这里没有别的飞禽走兽,也没有人们来惊扰。于是,白鹭成了岛上的主人。当人们第一次来到岛上的时候,看见大群白鹭漂游在水面上,就把这个地方叫做“鹭江”,把这个岛屿叫做“鹭岛”。究竟从什么时候起,岛上才有人居住?考古学家们在这里找到了一些石器和陶器,认为大约3000年前,就有人在岛上生活。可是,这个岛屿有文献记载的历史,却是从唐朝才开始的。如果到著名的古寺-南普陀可以在大雄宝殿的石柱上,看到一幅对联:经始溯唐朝,与开元而并古;普光被厦岛,对太武以增辉。这说明南普陀和泉州的开元寺一样,最初是在唐朝建造的。根据记载,在唐朝,有薛、陈两个家族从外地迁居到这个岛上。薛氏住在洪济山的西北,陈氏住在南面的金榜山下,当时有“南陈北薛”之称。南普陀最初是由陈家施田52亩作为寺址。到五代时,有人加以重建,名为泗洲寺。宋朝时,和尚文翠建普照寺。这些寺庙就是南普陀的前身。

  厦门人民的劳动祖先,在这里披荆斩棘,辛勤垦殖。宋代太平兴国年间(离现在大约一千年),生产出一种水稻良种,“一茎数穗”,从此,这个无名的小岛才被称为“嘉禾屿”-五谷丰登的岛屿。这是厦门的第一个名称。到了元代,在这里设立了嘉禾千户所,这是厦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军事机构。所谓“千户”就是“千夫之长”。元代的千户所分上、中、下三等,上等有兵700名以上,中等500名,下等也有300名。可见,这个海岛在海防上的重要地位,已经引起元朝当局的重视了。明朝以来,倭寇不断地侵扰我国沿海各省。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海防,派江夏候周德兴来福建沿海增设了许多卫所。闽南的永宁卫,分设左、右、中、前、后五个所,中、左二所驻在这个岛上,所以称为中左所。《明史》写道:“(周)德兴至闽,按籍佥练,得民兵十万余人,相视要害,筑城一十六,置巡司四十有五,防海之策始备。”那时“移永宁卫中左所官军于厦门,筑城守御,遂为中左千户所。设指挥正千户一员、副千户一员,指挥百户一员、镇抚一员,隶福建都指挥使,额兵一千二百四名”。大约在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建成厦门城,从此才出现厦门的名称。

“厦门”的由来
厦门市是我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现辖思明、湖里、集美
、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通行闽南方言。相传远古时为白鹭栖息之地,故又称“鹭岛”。
晋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县,属晋安郡,后并入南安县。唐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县西南部置大同场,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升为同安县,属泉州。宋属清源军、平海军、泉州。元属泉州路。明属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筑“厦门城”-----意寓国家大厦之门,“厦门”之名自此列入史册。清顺治七年(1650年)郑成功驻兵厦门,十二年(1650 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废;二十三年(1884年)设台厦兵备道,道尹驻台湾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湾府改为台湾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设厅,雍正五年(1727年)兴泉道(后为兴泉永道)自泉州移驻厦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厦门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民国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县嘉禾里(厦门)及金门、大小嶝置思明县,9月升思明府,旋废,1915年分出金门、大小嶝设金门县,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厦门道,1925年废)。

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设厦门特别市,旋废。1934年同安、思明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5年4月以厦门及鼓浪屿等7个岛屿设厦门市,撤销思有县设禾山特种区,与同安县同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沦陷,10月恢复厦门市建制,设中心(后改思明)、开元、鼓浪屿、禾山4区。1949年9月、10月同安县、厦门市解放,同安县属第五专区(1950年改泉州专区、晋江专区),厦门为省辖市,1950年10月厦门市设开元、思明、鼓浪屿、厦港(后废)、禾山5区。1953年同安县集美镇归厦门市辖,1958年1月撤禾山区,改设郊区,8月同安县由晋江专区划属厦门市。1966年8月开元、思明区更名东风、向阳区(1979年10月复原名),1970年2月同安县划属晋江专区(地区),1973年6月再归厦门市。1978年9月设杏林区。1987年增设湖里区,郊区改名集美区。1997年同安撤县设区。至此,厦门市辖鼓浪屿、思明、开元、杏林、湖里、集美、同安7区。

200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厦门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思明区、鼓浪屿区和开元区合并为思明区,原三区的行政区域划归思明区管辖。二、将杏林区的杏林街道办事处和杏林镇划归集美区管辖。杏林区更名为海沧区。三、设立翔安区,将同安区所辖新店、新圩、马巷、内厝、大嶝5个镇划归翔安区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后,厦门市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

厦门市位于东经118º04′04〃、北纬24º26′46〃,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东南部、九龙江入海处,背靠漳州、泉州平原,濒临台湾海峡,面对金门诸岛,与台湾宝岛和澎湖列岛隔远古时为白鹭栖息之地而称“鹭岛”。宋太平兴国年间,因岛上产稻“一茎数穗”又名“嘉禾屿”。元朝时,曾设立“嘉禾千户所”。明洪武20年(公元1387年),为防御倭海相望。行政建制始于宋朝,隶属泉州府同安县辖下,因传说寇筑城,号“厦门城”——意寓国家大厦之门,“厦门”之名自此列入史册。清顺治7年(公元1650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为抗清驻兵岛上,称“思明洲”。康熙年间又改称“厦门”,设厅,直至鸦片战争后,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辛亥革命后1912年再称思明,设县;1913年复称厦门,立市。新中国成立后,厦门列为福建省省辖市,至1980年设立厦门经济特区、1994年被定级为副省级市。

厦门历史文化

厦门市位于福建省南部沿海,东经118°04′04〃,北纬24°26′46〃,陆地面积1565.09多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00多平方公里。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通行闽南方言。
晋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县,属晋安郡,后并入南安县。唐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县西南部置大同场,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升为同安县,属泉州。宋属清源军、平海军、泉州。元属泉州路。明属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筑厦门城,清顺治七年(1650年)郑成功驻兵厦门,十二年(1650 年)置 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废;二十三年(1884年)设台厦兵备道,道尹驻台湾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湾府改为台湾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设厅,雍正五年(1727年)兴泉道(后为兴泉永道)自泉州移驻厦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厦门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民国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县嘉禾里(厦门)及金门、大小嶝置思明县,9月升思明府,旋废,1915年分出金门、大小嶝设金门县,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厦门道,1925年废)。
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设厦门特别市,旋废。1934年同安、思明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5年4月以厦门及鼓浪屿等7个岛屿设厦门市,撤销思有县设禾山特种区,与同安县同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沦陷,10月恢复厦门市建制,设中心(后改思明)、开元、鼓浪屿、禾山4区。1949年9月、10月同安县、厦门市解放,同安县属第五专区(1950年改泉州专区、晋江专区),厦门为省辖市,1950年10月厦门市设开元、思明、鼓浪屿、厦港(后废)、禾山5区。1953年同安县集美镇归厦门市辖,1958年1月撤禾山区,改设郊区,8月同安县由晋江专区划属厦门市。1966年8月开元、思明区更名东风、向阳区(1979年10月复原名),1970年2月同安县划属晋江专区(地区),1973年6月再归厦门市。1978年9月设杏林区。1987年增设湖里区,郊区改名集美区。1997年同安撤县设区。至此,厦门市辖鼓浪屿、思明、开元、杏林、湖里、集美、同安7区 。
200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厦门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思明区、鼓浪屿区和开元区合并为思明区,原三区的行政区域划归思明区管辖。二、将杏林区的杏林街道办事处和杏林镇划归集美区管辖。杏林区更名为海沧区。三、设立翔安区,将同安区所辖新店、新圩、马巷、内厝、大嶝5个镇划归翔安区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后,厦门市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

cnnj 2005-12-1 04:11

厦门的别称

◎青门
晚唐罗隐曾为《颖州陈先生集》写后序,中有“甲午春(陈黯)告余(罗隐)以婚嫁之牵制,东归青门。”说出陈黯于唐宪宗九年(甲午,公元814年)曾一度往长安(今西安),而后东(西安为西,厦门为东)归“青门”。青门也就作为厦门的别称。
明池显方《登金榜山访唐陈希儒隐处》诗有“麦风濯雨寒青堡。”破译“青堡”为城堡的门户,即“青门”,可否作为陈黯西往长安“东归青门”,即厦门的注脚。
◎新城
清顺治十二年,郑成功因同安古城已于顺治五年被清兵用炮轰陷,无险可守,遂拆部分城垣及官署、民房,迁官民入丙洲岛另筑新城。人们就区分同安的古城与丙洲的新城。新城成为同安(含厦门)的代名词。
池显方《登鼓浪屿和中丞韵》诗有“虽小亦门户,如何不一登。新城盘曲折,古诗俯稜层。”描绘他攀登“虽小亦门户”的鼓浪屿,在古时日光岩上,俯瞰遥望虎溪岩的“稜层洞”,放开眼界,看到“新城盘曲折。”新城也就泛指厦门城。
◎嘉禾屿
宋称“嘉禾屿”,属泉州府同安县嘉禾里。
◎千户所、中左所
元立“千户所”,明为“中左所”,是行政机构,作为厦门的代名词。《艺文》记载“浯洲、嘉禾,泉南之捍门也”。“浯屿一片地,在中左所海中,中左门户也。”“中左者,同安之外户。”
◎思明
清顺治十二年,郑成功据厦设“思明州”,民国元年改设“思明县”,脱离同安县独立后,升为“思明府”,二年废府仍为县。州、县、府虽然也是行政机构,时至今日,“思明”仍为道路。
◎桃源
据民国《厦门市志》记载“厦岛如桃形”,名胜有“小桃源”,工部局时代的鼓浪屿有“世外桃源”之称。“桃源”的别称,在今日厦门已非《桃花源记》的虚幻,而是“海上花园”的现实。
◎“鹭屿”、“鹭门”、“鹭江”
“鹭屿”、“鹭门”、“鹭江”,则是从地形、江名、禽物等方面称呼。

cnnj 2005-12-1 04:11

"厦门"的来龙去脉

“门”是地名的通称。江河入海处有山崖的地方,古时船户、渔民形象化地叫客观存在为门。广东珠江口有“虎门”,行政特区有“澳门”,福建闽江口有“长门”、“五虎门”、漳州九龙江入海处有“海门”、“濠门”,此外还有“金门”、“下门”等。“下门”是“厦门”的最早俗称。
“下”与“虎”、“澳”、“长”、“海”、“金”、“濠”是地我的专称。其涵义也是形象化。
以福建漳夏来说:“海门”在九龙江进入厦门港海域这间;“濠门”在海门的东北(《明史》)。按照方位,该是现在屿仔尾一带。那地方有个村落叫“石后”,即现在厦门到屿仔尾客轮的终点站。“后”字闽南话叫“户”或“护”,《辞海》给“濠”字解释为“护城河”。这样“护”字的话音就还有“濠”字的痕迹以及“户”字的谐间。而“海门:往下到鼓浪屿和厦门岛,是海潮进出的通道,像护域河河水进出的门,也就是“濠门”。“濠门”以下的一个门叫“下门”。海门、濠门,这两个门不是明代才命名,而厦门也是明初命名,皆在明洪武二十七年建城之前。
清道允《厦门志·序文》说:“厦门处泉漳之交,扼台湾之要,为东南门户……”《厦门志·形势》说:“金厦尢为险要,门户之防也。”都说厦门是“门户”。
“厦”与“下”,在闽南话无论文读或白读,话音的声、韵、调都是一致。因此,厦门的“厦门”是由“下”演变的;由“下门”变为“厦门”,是文人雅化的。
人们习惯地把北部叫“上”,南部叫“下”;闽南人还习惯把北方人叫“北顶(上)人”;把南方人叫“下南人”。连接“门”为门户来说,可谓“厦门”是“福建南部的海上门户”,比之泛称“大厦之门”或“华夏之门”,更有具体、确切的释义。
总之,“下门”雅化为“厦门”,早在明初命名,而非洪武末年才有。周德兴建城,不过是沿用而已。

厦门岛古称嘉禾屿,别称鹭岛,汉
厦门市思明区、海沧区、湖里区、集美区4个区在唐开元二十年(732)称新城
清顺治七年(1650)郑成功驻兵厦门,于十二年(1655)改厦门为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废,复名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