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一笑百媚生翻译:古城墙上挂的旗子(可以追加分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30 01:10:32
有那位高手了解古城墙上都是挂一些什么样的旗子?具体的名称和尺寸,来历说法意义以及颜色,最好能有图片,谢谢啦,如果答的好我可以追加分数!!!
是古“城墙”上挂的旗子,比方说龙旗,刀旗,纛旗之类的,谢谢!
还有,是说中国的,谢谢!!!

多为三角的和四角旗 红色青色的 三角的两边3米5 ,宽2米 四角的长4米宽3.75米旗子上面写的是国家名字的简称

多为三角的和四角旗 红色青色的 三角的两边3米5 ,宽2米 四角的长4米宽3.75米旗子上面写的是国家名字的简称

多为三角的和四角旗 红色青色的 三角的两边3米5 ,宽2米 四角的长4米宽3.75米旗子上面写的是国家名字的简称

每逢过年时节,在辛集一带,不论是城镇还是乡村,家家户户不仅要贴窗花对联,而且还到处悬挂令人赏心悦目的“吊挂”。吊挂色彩凝重艳丽,造型简朴大方,新鲜别致,雅俗共赏,既是美化环境的装饰品,又是精美的美术的工艺品。

吊挂的起源相传是由军队的旗帜演变而来。辛集市原为束鹿县,又称鹿城。据说从前有一位姓张的将军曾经奉命在此镇守,适遇胡人作乱兴兵犯境,围攻鹿城。张将军身先士卒,率领全城军士百姓日夜坚守,浴血奋战,敌军架起战车云梯强行攻打,均被滚木擂石击溃,历时三月有余,鹿城仍未攻克。胡兵统帅气得暴跳如雷,急修本章请示增派援兵两万,扬言三日后发动总攻,要生擒张将军,将鹿城夷为平地。张将军见敌军援兵如潮至,此时守城军民不足三千,还有许多带伤参战的伤兵,因苦战日久,早已疲惫不堪。眼见得众寡悬珠,鹿城危在旦夕,不禁忧心如焚。只得吩咐军民人等加强警戒,小心防守。夜晚,张将军亲自巡夜,站在城头遥望敌营中灯火点点,旌旗猎猎,猛间一条妙计涌上心头,于是连夜命全城百姓赶缝旌旗千面,另外还收集了几十面战鼓和一群山羊。第二天夜里,一面派人将旌旗插遍城墙,一面挑选精壮士兵百余名,趁夜色悄悄潜出城去,把旌旗挂在郊外树林中,又将战鼓和山羊吊在林上,羊蹄乱踢鼓面,咚咚作响,顿时声震四野。敌军闻听以为张将军带兵前来偷营,个个惊恐万分,乱做一团。等到天明,不见动静,方才惊魂稍定。敌军统帅心中生疑,猜透不适张将军要搞什么名堂。登高远望,只见鹿城城头和郊外树林中旌旗飘舞,战鼓如雷;张将军站在城楼上,威风凛凛,高声晓谕胡兵,言道自己请求增援的三万精锐之锐之师已星夜到达,严阵以待,要胡兵速速出战,两军对垒,决一雌雄。敌军统帅一见对方旗帜鲜明,城池郊野连成一片,估计援民足有三万之多,不由大惊失色,不敢应战,急整传令立即拔营起寨,撤兵回国。从此,张将军“旌旗羊鼓退敌军“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智勇双全的将军,每逢庆典就是挂旌旗,后来改为悬挂彩旗,日久年深,旌旗逐渐演变成吊挂,一直流传直今。

吊挂分为两类:一类是布制的,一类是纸制的。因为吊挂由古代旌旗演变而来,所以布制的吊挂如今仍叫旗子。旗子由白布制成,周围镶着犬齿状的红布边。有竖幅和横幅两种,竖幅一般宽三尺,横幅一般宽五尺。中间白布绘有“三国”、“列国”、“水浒”、“封神榜”等历史故事和人物。每套旗子均有几十面,按故事情节依次绘制,犹如一本连环画册。每副旗子的正反两面如果画的是同一个故事,两面图画的内容要相互衔接,好象书卷的一张两页,比如画的是“三国”故事,这一面画的是失街亭,另一面画的便是空城计。如果两面画的是两个不同的故事,比如一面画“封神榜”,一面画“岳飞传”,那么“封神榜”第一幅的反面便画“岳飞传”的最后一幅,这样人们在观看时就不必看完一面现转过身来看另一面,可以朝前走着依次看下去,等到看完这一个故事后再转过身来往回返着看另一个故事。旗子上的图画色彩鲜艳,人物生动逼真,故事情节悬念很强,人们在观看时,不但愉悦了身心,增长了审美情趣,同时也能够获得许多历史知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旗子既是历史文学经典,又是进行传统教育的教科书。

纸制的吊挂分为吊挂和花帘两种,均用过去糊窗户用的毛边纸做成。毛边纸柔韧棉软,遇潮不易破碎,是做吊挂的是最佳材料。吊挂为竖幅长方型,一般宽1尺2寸或1尺5寸,下边粘贴着燕尾状的尾巴。吊挂上是用各种颜色洇染成的花样图案,这些图案不但色彩斑烂,十分醒目,而且好象万花筒中的花色品种,千变万化,浑然天成,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花帘的幅面较小,一般宽5至8寸。色彩也较单纯,一般每幅最多有两三种底色。上面的图案也不是画的,也不是染的,而是镂刻面成,就如同民间剪纸一样,虚实相间,玲珑剔透,并且全都是祈求平安祥和幸福美满的吉庆内容,如三阳开泰、连年有余、岁岁大吉、喜鹊登梅、步步登高、春燕剪柳等。

旗子、吊挂和花帘的悬挂位置也不尽相同。旗子悬挂在主要街道,隔不远便横拉一道绳索,旗子的上端有环,穿在绳上挂好。绘有同一故事的旗子要按故事情节依次排列,不能颠倒。这样有利于人们观看的连续性。吊挂则四幅为一组,同一组的要注意花色图案尽量避免相同或相似,粘贴在绳上之后,和旗子一样横拉在街道院内和大门上端,因四幅在同一根绳上,所以一组俗称“一绳”。街道的灯笼和吊挂多是互相搭配着悬挂,一般都是一绳灯笼(两盏)一绳吊挂。院内灯笼吊挂则在一条绳上。花帘都是单幅粘贴,位置是正房屋门的门楣和佛龛上。门上多贴四幅,佛龛则贴三幅。无论是旗子,还是吊挂、花帘,都要在腊月三十这一天悬挂就绪,到正月十七才可将旗子摘下,收藏好以备来年再用。整个春节期间,大街小巷,宅室庭院,全都披上了节日的盛装,到处灯火辉煌,吊挂飘荡飞舞,花花绿绿,五彩缤纷。欢庆热烈的气氛充满各个角落,更显得春意盎然,一派生机。

旗子、吊挂和花帘的制作方法各不相同。俗称画旗子、蘸吊挂、刻花帘。旗子的制作主要原因工序是绘画,所以叫画旗子。蘸吊挂首先把毛边纸按尺寸裁成长方形,接着折叠成小方块,折叠的方法和式样多种多样,就好象手工折纸一样,需要什么花样的就如何折叠。然后把小方块在各色颜料水中浸蘸,蘸时要先在一种颜色中蘸一小角,再换一种颜色蘸另一小角。全部浸蘸完毕,便洇染成各种花色图案,晾晒干后,粘贴上裁好的“尾巴”,一幅鲜艳夺目的吊挂就算制做成了。因为吊挂的制作既不是画,也不是染,而是通过浸蘸而成,所以叫蘸吊挂。花帘的制作则是先把手边纸裁好浸蘸染色,晒干后把几百张叠放整齐摞在一起,最上面放好预先画成的图样,用铁丝把纸紧紧地捆扎在一块厚木板上,再用各种形状的铁凿象木工凿榫一样,按图样凿刻,这种方法省时省工,一次便可刻成几百张。因是凿刻面成,所以叫刻花帘。

吊挂是冀中平原一带独具特色的民间工艺品,它植根于群众之中,在这块肥沃的黄土地上汲取了丰富的营养,融民间绘画、剪纸、印染为一体,技艺精湛,造型古朴,形成了艳丽浑厚稚拙粗犷的艺术风格,充满浓重的生活气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强烈的艺术魅力。河北电视台曾拍摄了专题片——《辛集吊挂》,通过现代化的媒介把它介绍给国内外,并且还在春节文艺晚会上做为舞台装饰,从而使辛集吊挂享誉世界各地。使这支民间艺术园地中的奇葩更加艳丽,散发出阵阵诱人的清香。

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的旗子

1873-1890年的中国国旗

1890-1912年的中国国旗

1911.10 武昌起义时的旗帜

1915.10.22-1916.3.22的中华帝国旗

1912.-1915.10.22 中华民国五色国旗

1928.10.81949.10.1 中华民国国旗

1949.1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1932.9.3-1934.10.15的中华苏维埃旗

中华苏维埃时期的一支***军队的军旗

中华苏维埃时期使用过的两面党旗

1939-1940年的伪民国政府旗

19470.4.1-1943.2 伪民国政府旗

1943.2-1945.8 伪民国政府旗帜改为五色旗

伪民国政府使用过的旗帜

上海公共租界的旗帜

英国统治威海卫的旗子

英国统治威海卫的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