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振地产还是家家顺大:诸葛亮的功与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9 22:46:31

转载

近日,我细读《三国演义》,觉得诸葛亮确实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是“智慧”、“节操高尚”的象征,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他在励精图治,推行屯田政策,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也并没有像人们传说的那么神,他嫉妒、排斥朝中大臣,致使国家在缺少人才之际浪费了一员猛将。

如《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刘先主遗诏托故儿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中,刘备临终的前一年即章武二年,把李严提拔为尚书令,在官阶上可与诸葛亮比肩:由诸葛亮照行丞相事,而李严则主掌内外军事。这样的分配正好能让二人互相制衡,以免有一方坐大。而从当时蜀汉政权的权利机构的构成和实力分配来看,也让我们相信,刘备要防备坐大的一方,绝非是当时不处在权利中心和主导集团领袖地位上的李严。在短短的一年多内,通过将李严从犍为太守地方长官的位置上提升到尚书令,充分说明了刘备对李严更多的是笼络,而不是提防。刘备将这样一个以前从未进入过权利中心的政治新秀快速提升起来,列为两名托孤重臣之一,并且命其“统内外军事”,再联系“君可自取”的言语,显然说明刘备要防备、制衡的目标是诸葛亮无疑!

遗憾的是,诸葛亮的性格和一贯的志向,使他并不愿意看见李严与他分享权利,甚至连李严进入政治权利中心机构所在的成都他都极端地不愿意。

二个托孤重臣,无论从哪方面讲,都应该居于首都成都,尤其李严还是“统内外军事”这样一个相当三军司令的人物。如果说刘备死时蜀汉与东吴处于敌对状态,李严留镇永安是必须的话,那么在蜀汉与东吴在建兴元年“吴王孙权与蜀和亲使聘,是岁通好”后,还是将李严这么一个“统内外军事”、各方面都与诸葛亮并列的托孤重臣,继续置于和东吴交界的永安,显然是不合适的。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于建兴四年春李严却去了面对东吴的二线城市江州,依然没能进入政治权利中心的首都成都。

作为一个混迹官场几十年,又有很强军政能力的人物,李严是不可能不明白远离政治权利中心的负面效应,远离统治阶层的各个官僚集团,其政治影响力必将越来越小,最后逐渐被人遗忘。而他还不至于也不会敢想去自立为王,因此不太可能自愿求居江州。从他后来曾“更成大城,周回六十里,……求以王郡之巴州,丞相诸葛亮不许”的举动来看,他是非常想进入权利中心的。只是既然不能进成都,那只好退而求其次“以王郡之巴州”,当然相信他也明白这样的可能性更渺茫,因此这也许仅仅是他一种表达不满和要求的姿态而已。但是不管怎么样,这都可以说明他并不是自愿远离政治和权利中心成都的,而有能力能做到这一点的,蜀汉举国上下惟诸葛公一人而已。

他们二个照后世的称谓,乃是“顾命大臣”,因此从官位和政治地位以及权利分配上讲,都应该是基本并列的。但事实上自从诸葛亮扶刘备灵柩回成都之日起,李严就被已经撇在了一边。

“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取决于亮。”

[教师点评]

阅读古代名著,不仅能了解历史,而且能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陈启迪同学能自觉利用课余时间,精读名著《三国演义》,而且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读书要认真读,不在于速度,而在于读懂她,理解她。精读一篇名著,做到边读边想边做笔记,读后要有所感悟,要有自己的见解。这样,持之以恒,一直坚持下去,一定会收益匪浅。

  功:孔明先生最大的才能体现在内政上,这一点毋庸置疑,至今还流传着的蜀锦就是他的杰作。木牛流马,更是他的一大创举,比起魏国的人才济济和吴国的豪杰辈出,蜀国可以说是诸葛亮独立支撑的,而且没有像司马懿一样的篡逆之心,可谓是忠心耿耿,不失为一代名臣,忠臣,能臣。确实值得后人尊敬。
  过:但是,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诸葛亮也不是没有失误,相反的,因为他的独立支撑一国,他的错误反倒是更加明显。其他人计策失误,或许会有人提出来,及早纠正,就算造成不良后果,也可能群策群力,尽力挽救,就像曹操的赤壁之败。但是蜀国呢?由于过于倚重诸葛亮,君臣都对其产生了一种过分的相信,全凭他一力决断,一旦有错,不能及时发现。一旦失策,全凭诸葛亮自己来解决,这首先就限制的国家的发展,当诸葛亮没有办法了,蜀国也就危险了,这不能不说是很大的一个隐患。当然,这也跟诸葛亮个人太出色了有关系。

诸葛亮首先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其对于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看得十分透彻,而且把握得十分到位

从初出茅庐时提出的"三分天下",然后到"联吴抗曹",到后来提出得"纳荆南四郡",以及取汉中,平南蛮,都是他不可磨灭的功绩...

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或者不是一个真正适合战争的人选...他谨慎有余,果敢不足,优柔寡断,重用亲信,排挤异己...史实上许多我们所熟知的战役,他并没有参与...比如所谓的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一个是刘备指挥的,一个是子虚乌有,一个是周瑜的功劳...再比如他鬼使神差地安居平五路以及空城计更是没有可能...还有六出岐山...实际上是过大于功,无甚太大收获还空耗国力...至于他所提出的步步为营且不采纳魏延进鉴的出子午谷取长安的险招,实在是对他战争智商不高的一个重要体现

谨慎小心,善于驳辩,事无巨细希以过问是他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

但是若没有他,刘备的眼界就不会被打开,蜀国将不可能被建立;若没有他,联吴抗曹几乎不可能,刘备的势力将早早地被曹操吞并;若没有他,南蛮的平服不可能那么彻底,蜀国的后方将会继续不断战乱...究其一生,诸葛亮功不可没,只是晚年对国力的消耗太过严重,以及对异己的排挤造成蜀国后期无人可用,总体来说是功大于过的

功:他帮刘备从一个一无所有的落魄英雄,变成了有军队有势力的名副其实的英雄。他发展蜀汉的基业,也为后世的生产发展做了很多贡献,比如他发明了“诸葛锦”、孔明灯和手推车(木牛流马)。
下面详细介绍一下,诸葛亮在出仕后的生平及功绩: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著名的“隆中对”,旋即出山辅助刘备。后来罗贯中将这一事实加以艺术描写,遂成为封建社会君臣相得的典范。诸葛亮进入刘备阵营后,被派往东吴,负责联吴抗曹,并最终成功促进孙刘联盟建立。使得赤壁之战中,孙权和刘备联军大破曹操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赤壁之战后,协助刘备平定荆南。后刘备入川,诸葛亮坐镇荆州。但庞统的身亡使得刘备调诸葛亮入川,改命关羽负责荆州防务。诸葛亮在川期间,主要依靠从荆州带来的旧属,同时注意笼络原来刘璋部下和益州豪强大族。对出身贫寒而有才干的士人,也
大力拔擢,被称赞为能尽时人之器用。他法令严明,赏罚必信。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诸葛亮受任丞相、录尚书事。223年(章武三年),刘备病笃,临终托孤于诸葛亮。刘禅继位,他以丞相辅政,又领益州牧,封武乡侯。对于诸葛亮何时当政有争议。有人认为刘备一直十分看重诸葛亮,一直委以重任。另外有些人认为直到刘备去世,诸葛亮才实权推行自己的主张。
诸葛亮主政后,先重建孙刘联盟,建兴三年(225年)蜀汉南部的南中地区少数民族在孟获率领发动叛乱。诸葛亮即亲率大军,深入不毛,采取参军马谡建议,以攻心为主,打击为首分子,尽量争取当地上层大姓和民众支持,有的被起用为地方长官。一年多后,这些地区的统治得以稳固,为后来的北伐提供了物力和兵力。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率领大军出汉中,开始第一次北伐。参军马谡极受器重,北伐中马谡为先锋,违反节度,为魏将所败,亮流涕处死,并以用人失察自请贬官。建兴十二年(234年)54岁的诸葛亮于第五次北伐魏国中病故于五丈原,归葬定军山。

过:第一条罪名:诸葛亮穷兵黩武,不顾老百姓死活。蜀国当时相比其他两国而言,骁勇善战的将太少(关羽、张飞、马超此时已死,(马超降蜀不久就病死了)黄忠年事已高,五虎将中就剩赵云了)。在这样艰难的时期竟然还搞什么帮派斗争,把那个文韬武略还不错的魏延整个惨兮兮。(当时魏延可没犯错误哦,更谈不上谋反。后来魏延谋反还不是诸葛亮给逼的,魏延可是个难得的帅才)。还有竟然派了个夸夸其谈的马谡去守街亭这个军事要地。这不明摆着让人家去送死吗?
第二条罪名:用人不当,打压人才,不会干领导。记得最后一次在五丈原诸葛亮和司马懿两军对峙,诸葛亮送了件花棉袄来羞辱司马懿,可结果司马懿从中套出了一个天机。司马懿问来使:丞相近来如何?答曰:军中凡杖击十五者皆要丞相亲批(权抓的好紧哦,凡事皆要“躬亲”)。 问:丞相饮食如何?答:日不过进米三五勺。司马遂得结论:诸葛亮将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权抓得很紧,不放心下属办事,所以年级轻轻的就把自己给活活累死了。
罪名三:大权独揽,刚愎自用。有此看来诸葛亮搞垮了蜀国经济,有打压了同僚,刚愎自用,累死了自己。蜀国最后的一点点立国之本也都给耗光了,姜维接任时,整个蜀国就是个烂摊子,岂有不败之理,蜀灭国所以是必然的。其罪应由诸葛亮应负责。

诸葛亮对蜀国鞠躬近瘁死而后已.而且他足智多谋,对刘备更是忠心耿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