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区金融街在几环:道观产生于何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11 02:52:31
道观产生于何时

  西周。
  陕西草楼观。

  http://www.taoist.org.cn/daojiaozazhi/daoxiehuikan/8q/6q.htm

  道教最早的道观 ——楼观

  楼观台文物管理所

  楼观台位于陕西省周至县城东南十五公里的终南山麓,山水秀丽,风景优美,素有 “仙都”之称。

  相传周朝函谷关令尹喜,来此修道,结草为楼,观星望气,所以叫做楼观。后来老子李耳,去周西行,过函谷关,尹喜迎他来到这里,执弟子礼,在说经台讲授道德五千言,于是便成为道教的发祥地。不仅 “说经台”、“系牛柏”为道教最古的圣迹,而且还附会地留传了“老子之墓”,为后人景仰朝拜之地。因此在《终南山说经台历代真仙碑记》里说:“楼观为天下道林张本之地”,也是道教最早的教祖圣迹,而且道教宫观的“观”字,也是从这里沿袭下来的。

  (一)楼观的沿革及兴衰

  一、开创时期

  这里老子庙的建修,是从秦始皇开始的。据《混元圣迹》记载,始皇二十八年壬午,封禅泰山后,在楼观之南建庙祀老子,叫做清庙,并躬行饔祀。又传说汉武帝为老子造祠于讲经台北。

  这一时期历周、秦、汉,三国,大约一千一百多年 (公元前830——公元280年),是楼观从无到有的开创时期。

  二、兴盛时期

  《楼观传》说: “魏元帝咸熙初,道士梁谌事郑法师于楼观”。(约公元264年)这是“楼观”一词初见于载笈。晋惠帝永兴二年(公元305年)太和真人尹轨降于楼观,授道士梁谌《日月黄华上经》、《楼观先生本起内传》等。传说尹轨是尹喜的从弟,所以梁谌自称得尹喜道系的真传,于是道众云集,声望日隆。晋惠帝敕令扩建祠宇,植树万株,并给户三百,以供洒扫。

  南北朝时,后魏太武帝致香烛于楼观道士尹通,供其建斋行道,自是四方请谒不绝。道士牛文侯、尹通、尹法兴等四十令人在此敷道。孝文帝太和中,道士王道义自姑射山携带门弟子六、七人来此,大修观宇,除秦始皇所建老子庙因仍旧宏丽未加修饰外,其余全部鼎新。道义还购集真经万余卷,置于观内。

  西魏文帝召楼观道士陈宝炽到延英殿问道,朝野钦奉。又召其弟子李顺兴至都,试以法术,有验,声望更高,卒后为其立祠。

  后周武帝即位之初,台楼观道士王延至都,久之,始还云台观;建德中,又召他同严达到都城。这时沙汰道释,但武帝却特为严达建通道观于田谷之左,又选九人与严达相伴学道,称田谷十老。

  后周静帝大象年间 (公元579——580年)道教复兴。隋文帝开皇初,严达重修楼观宫宇,度道士一百二十员。隋大业七年,炀帝亲往征辽,楼观道士岐晖谓门弟子曰:“天道将改,不过数岁。”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唐高祖李渊于晋阳起义,晖遂尽以观中资粟给其军。他认为天下从此将平定,遂自己改名平定以应之。后又发道士八十余人迎李渊于蒲津关,李渊极为嘉赏,下诏授以金紫光禄大夫,当年十一月初八日,遣使诣楼观设醮祈福。

  唐高祖以自己系出李氏,遂以老子为远祖,敕令修葺楼观,并赐地十余顷,置官修造,并令岐晖主持观事。武德三年 (公元620年),高祖亲诣楼观老君祠庭,降诏改楼观为宗圣观。赐白米二百石,帛一千匹,以供修补。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十月,帝又来亲谒。武德八年二月,建《大唐宗圣观记》碑,命欧阳询撰书。(碑尚存)

  唐高祖派吴天观 (在古长安城北里许)主尹文操兼知宗圣观事,文操奉敕修《玄元皇帝圣纪》十卷,授银青光禄大夫。

  开元二十九年 (公元741年)闰四月,玄宗以梦见老君向他说:“吾在城之西南,可速迎吾。”遂差内使与道门威仪肖玄裕寻访数日,于楼观山谷间得老子玉像,迎至兴庆宫大同殿,遂令所司写真容分送天下宫观,大赦天下。并于楼观建立《大唐圣祖玄元皇帝显灵碑》,以记其事。 (碑尚存)

  这一时期,共计六百四十三年 (公元264—907)是楼观的兴盛时期。中间唐高祖武德三年,改楼观为宗圣观。

  三、兴衰交替时期

  宋太宗端拱元年 (公元988年)赐观额曰“顺天兴国观。”

  金哀帝天兴年间 (公元1232——1234)楼观在严重战乱中,累代宫宇,焚毁殆尽。

  元定业后,对楼观大加修复,世祖曾三降玺书,敕令修建楼观殿宇。说经台重修后,增建 “希声堂”。丙申年(公元1296年)全真教清和大宗师尹志平来楼观,立志修复,以楼观旧道士张致坚所献楼观旧址图样,付李志柔负责重修,经过十年,渐复旧观。建殿三、曰三清,曰文始,曰玄门列祖。建楼三:曰紧云衍庆,曰景阳,曰宝章。建堂二:曰真官,曰斋心。宾有馆,众有寮,焚诵有室。山门、方丈、厨库、蔬圃,逐渐完备。自此以后,楼观归全真派负责。元世祖中统元年(公元1323年)六月,以朝命改宗圣观为宗圣宫。四年,全真教诚明宗师张致敬命李志柔主持楼观。

  元朝重修说经台后,刻古篆老子《道德经》碑石,与旧碑并立于殿前。 (碑尚存)

  至元乙卯 (公元1279)年,朱象先自浙右来楼观,撰《古楼观紫云衍庆集》三卷,收集古楼观唐元碑记及唐宋元人题咏很多。

  至元二年 (公元1331年)山洪暴发,观宇冲毁,会灵,洪妙二观,荡然无存。

  这一时期共计四百六十年 (公元908——1368年)楼观是盛衰交替阶段。中间有金哀帝天兴年间的大破坏;又有元太宗端拱年间的大兴复,重修后的规模,不减于唐朝兴盛时期。

  四、衰落时期

  明初重修楼观一次,宪宗时,宗室秦简王又倡修一次,虽规模略具,但未完全复旧。据石碑记载,弘治九年 (公元1496年)重修会灵观;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重修洪妙庵。宗圣宫及三清殿,因嘉靖乙卯地震倾圯,经住持许明宫募资重修。以后还重修吕公祠、显灵峰玄帝庙,五祖七真殿,并在说经台增建“藏经阁”。

  《雍正陕西通志》载:明万历年间,楼现有道士姬东坡善鼓琴,讲《南华经》多自悟,作诗常有奇句,受到明神宗的赏识,赐给道经二藏,龙旗御杖幢幡十六件,瑞莲图一幅,并用玺书慰劳。

  楼观规模,有《关中胜迹图志》记载明未时期宏伟情况曰: “观前为四子堂及文史三清二殿,再进为望气楼,右殿曰景阳,有丹井;左殿曰宝章。后为宗圣宫,宫后林木翠绕。有台踞高冈之上,曰说经台。楼殿凌空,金碧溢目。”

  清代康熙二十年 (公元一六八一年),周至县知事章泰捐俸补修一次。雍正年间,道士梁一亮,力耕自食,筹资重修。历时八年,基本恢复旧观,有碑详记其事。

  乾隆三十二年, (1767年)遭受水灾,损毁严重,五十八年(1793)陕西巡抚捐资重修。

  嘉庆十五年 (1810)北京信士蔡西林,寄银五千两,委道士刘合仑整修,渐复旧观。

  同治元年 (公元1862年)宗圣宫的紫云楼,说经台的藏经阁,在兵燹中遭受破坏,道光初年,道士朱还虚募化重修,经营数年,始告竣事,所有殿宇及下院如吾老洞、化女泉、显灵山、吕公洞、宗圣宫、玉华观,全部修补一新。此后八十余年,未再彻底修葺。

  民国三十一年 (公元1942年),监院雷明物募资,重修说经台大殿、山门,补修两庑四子殿、十方堂和显灵山、吕祖洞。但宗圣宫已无法修复,仅存遗址。

  这一时期,共计五百八十年 (公元1369一1949)楼观渐趋衰落。有破坏,有修复,但破坏大于修复,到清末时宗圣宫仅留残迹,说经台本系楼观的一部分,但后来竟代表了古楼观全部,“台”就由说经台而来,是清末民初才确立此名称的。

  五、楼观现状

  楼观自周代到今天,已有二千七百多年历史,经历了二十多个朝代。历代遗留下来的碑碣、石刻、还有七十多件,其中如唐欧阳询、苏灵芝所书的碑文,宋米芾、苏轼、薛绍彭所题诗词的刻石,元赵孟兆页、李道谦、高翻书写的碑碣,都是珍贵的文物。历代文人学士如唐之李白、岑参、卢纶、温庭筠,宋之苏轼、苏辙、王禹僻、以及元明清各代的诗人名士留题的诗篇,经过搜集整理,还有六七十篇。这些文物,不仅是研究道教历史的重要资料,而且在文学艺术上也有很高的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楼观的名胜古迹和历史文物,极为重视。一九五六年,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楼观为陕西省重点保护单位之一,多次拨款修复。十年动乱,又遭摧毁,下院建筑,均已无存,碑碣石刻,亦多破坏。粉碎 “四人帮”后,文物管理所于一九七六年成立,在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关怀及大力支持下,一九七八年整修了说经台山门前东西两个亭子,并给宗圣宫遗址的古树修了围栏,彩画了老子祠正殿两庑和门房。一九七九年修葺了说经台山门和东西二碑厅,为老子祠后院修起围墙和门楼,又重建说经台北面下一级的藏经阁和两旁走廊,现正油漆彩画,预计今年年底可以全部竣工。

第四代张天师以在龙虎山创建了“正一道”,前后承袭了63代,历经1900余年。龙虎山中的“嗣汉天师府”是历代张天师起居之所,规模宏伟,建筑瑰丽,号称为“南国第一家”。
白云观位于广安门北滨河路。是北京最大的道观建筑,也是中国著名的道观之一。创建于唐代开元二十七年 (739)。金大定七年(1167)重建,后改名太极宫。元世祖时,因为长春真人邱处机在这里居住,遂改名长春宫,进行了重修与扩建,成为北方道教中心。邱处机死后,他的弟子们又在宫东建立道院,取名白云观,沿用至今。明代末年,白云观毁于大火,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重新修 复,此后,乾隆、光绪年间,都曾进行了修缮。现存建筑,大多是清代重修的。白云观的建筑布局,基本上是由数进四合院组成,主要殿堂都建筑在中轴线上,最前面有牌楼、石狮子、山门,进门后是灵官殿、玉皇殿、老律堂(七真殿),再往后是邱祖殿、四御殿。四御殿为2层建筑,上面是三清阁,殿后为戒台和云集山房。东院有华祖殿、火祖殿、真武殿、南极殿,东院场外为塔院,有塔一,西院是八仙殿、吕祖殿、娘娘殿、五祖殿、后土殿等,后院有花园一处,名云集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