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o自然乐园:北宋有武举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30 00:34:00
有吗?
有的话是一年一次吗?
是地方举行还是一起去东京统一举行?

可以的话再说的详细一些..谢谢啦

有,还有武状元呢,最有名的当然就是岳飞了,枪挑小梁王,说岳上很精彩的地方哦

武举是以选拔军事人才为目的的科举考试制度。相对于文科考试而言,亦称为“武科”。始置于唐武则天长二年(702年)。唐设武举以选将帅,五代皆以军卒为将,此制久废。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年),始置武举;皇佑元年(1049年)废罢。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复置,直至南宋末年,相沿不废。宋代武举制度较唐代有很大发展
一、宋代武举分为“平等”与“绝伦”两科。仁宗天圣七年(1029年)武举初置,只有一科,对于武艺高强的举人适当降低策试的要求,特予录取。后来,“绝伦”逐渐成为一种特别科目,而一般的武举则称为“平等”。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解试、省试时、绝伦科在弓马即武艺考试的难度上大于平等科,而在策问考试的要求上低于平等科。
二、分级考试。北宋武举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南宋时,于解试之前增加“比试”,成为比、解、省、殿四级考试。
比试是为控制参加解试的人数而特设的资格考试。考试内容与解、省试类似,为策、《武经七书》义和弓马。
武解试是由兵部主持于京城举行的武举初级考试。北宋前期先试策及兵书墨义;治平元年(1064年)复置武举,改依明经例,试策及兵书大义。然后送马军司试弓马,即弓步射、马射或弩踏;最后送兵部考校。南宋时,改为先试弓马,即弓步射与马射;次试策及《武经七书》大义,弓马不合格既先行落下。武举解额为七十人。武举解试合格,即可参加武省试。
武省试是由兵部主持于京师举行的对武解试合格者的考试。其考试内容同武解试。省额为三十人。武省试以策略定去留,以弓马定高下。武省试合格可赴武殿试。
武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最高一级武举考试。其内容为先阅骑射而后试策。治平元年(1064)规定,以策略定去留,弓马定高下。以策略、武艺俱优者为优等,策优艺平者为次优,艺优策平者为次等,策艺俱平者为末等。如策下艺平或策平艺下者,并为不合格。神宗熙年六年(1073),又规定武举殿试策分优、平二等,武艺分优、次优、次、末四等。
三、及第与授官。宋代武举,自天圣八年(1030年)张建侯榜至乾道二年(1166年)蔡必胜榜,均只授官而不赐及第。治平元年(1064年)规定,优等与右班殿直,次优与三班奉职,末等与茶酒班殿侍、三班差使。熙宁六年(1073年)又定,策入优等、武艺优等与右班殿直,以下根据策与武艺等级的不同,而分别与三班奉职、三班借职、三班差使等官职。南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赵鼐榜,始依文举例给黄牒,榜首赐“武举及第”,其余并赐“武举出身”。正奏名第一人补秉义郎、堂除诸司计议官,第二、第三人保义郎、诸路帅司准备将领,第四、第五人承节郎、诸路兵马监押;其余为承信郎。
宋代武举取士不多,最多者为皇佑五年(1049)董君平榜,共61人;最少者为绍兴十二年(1142)陈鄂榜,仅为5人。据统计与推算,两宋武举共取士约为2500多人。
宋代武举虽然没有选拔出堪为国家干城的御侮将帅,但武举人出身以节义死于兵事,在国家危难之际从容御敌、慷慨赴死者,也不乏其人。另外,武举的实行在客观上推动了军事理论的学习、研究与著述。宋代成为继春秋战国之后中国军事学发展史上又一个鼎盛时期,这与宋代的武举制度是有密切关系的。第三,宋代的武举制度提供了选拔军事人才的新思路、新方法。其一,以推荐与考试相结合,推荐求其审慎,考试有才能者得以自显。其二,以武艺与军事理论并考,既使之习武,又使之读书,俾得文武全才。这些与唐代武举仅试武艺是大不相同的。

有是有的,但上面两位一个举的南宋,一个举北周的人物。
赵匡胤好象是跟个什么将军发迹的。

武举始于武则天时,宋代肯定有.

有,赵匡胤就是从武状元登上政治舞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