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怎么开独立显卡:求助:请问各位大虾,哪里有说识别真假钞票的贴子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3 04:41:12
谢谢各位了,如果哪位大虾有的话,就告诉俺,好吗?谢谢了!小弟我现在真的急用啊?谢谢谢谢!~!!

兄弟的邮箱是:lihaibi_106@163.com

识别人民币纸币真伪,通常采用“一看、二摸、三听、四测”的方法。下面以第五套人民币纸币为例。
  一看:
  1.看水印。
  各券别纸币的固定水印位于票面正面左侧的空白处,迎光透视,可以看到立体感很强的水印。100元、50元纸币的固定水印为毛泽东头像图案。20元、10元、5元纸币的固定水印分别为荷花、月季花和水仙花图案。
  2.看安全线。
  在各券别票面正面中间偏左,均有一条安全线。100元、50元纸币的安全线,迎光透视,分别可以看到缩微文字“RMB100”、“RMB50”微小文字,仪器检测均有磁性;20元纸币,迎光透视,是一条明暗相间的安全线;10元、5元纸币安全线为全息磁性开窗式安全线,即安全线局部埋入纸张中,局部裸露在纸面上,开窗部分分别可以看到由缩微字符“¥10”、“¥5”组成的全息图案,仪器检测有磁性。
  3.看光变油墨。
  100元券和50元券正面左下方的面额数字采用光变油墨印刷。将垂直观察的票面倾斜到一定角度时,100元券的面额数字会由绿色变为蓝色;50元券的面额数字则会由金色变为绿色。
  4.看票面图案是否清晰,色彩是否鲜艳,对接图案是否可以对接上。
  纸币的阴阳互补对印图案应用于100元、50元和10元券中。这三种券别的正面左下方和背面右下方都印有一个圆形局部图案。迎光透视,两幅图案准确对接,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古钱币图案。
  5.用5倍以上放大镜观察票面,看图案线条、缩微文字是否清晰干净。
  纸币各券别票面图案中,印有缩微文字。100元缩微文字为“RMB”和“RMB 100”;50元为“50”和“RMB 50”;20元为“RMB 20”;10元为“RMB 10”;5元为“RMB5”字样。
  二摸:
  1.摸人像、盲文点、中国人民银行行名等处是否有凹凸感。
  第五套人民币纸币各券别正面主景均为毛泽东头像,采用手工雕刻凹版印刷工艺,形象逼真、传神,凹凸感强,易于识别。
  2.摸纸币是否薄厚适中,挺括度好。
  三听:
  通过抖动钞票使其发出声响,根据声音来分辨人民币真伪。人民币的纸张,具有挺括、耐折、不易撕裂等特点。手持钞票用力抖动、手指轻弹或两手一张一弛轻轻对称拉动,能听到清脆响亮的声音。
  四测:
  借助一些简单工具和专用仪器来分辨人民币真伪。如借助放大镜可以观察票面线条清晰度,胶、凹印缩微文字等;用紫外灯光照射钞票,可以观察钞票纸张和油墨有无荧光反应;用磁性检测仪可以检测黑色横号码的磁性。
  第五套人民币 100元券特点

  一、钞票特征
  主色调为红色,票幅长155mm、宽77mm。正面主景为毛泽东头像,左侧为椭圆形花卉图案,票面左上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右下方为盲文面额标记。背面主景为“人民大会堂”图案,左侧为人民大会堂内圆柱图案,票面右上方为“中国人民银行”汉语拼音字母和蒙、藏、维、壮四种民族文字的“中国人民银行”字样和面额。
  二、防伪特征
  1.固定人像水印:位于正面左侧空白处,迎光透视,可见与主景人像相同、立体感很强的毛泽东头像水印。
  2.红、蓝彩色纤维:在票面的空白处,可看到纸张中有红色和蓝色纤维。
  3.磁性微文字安全线:钞票纸中的安全线,迎光观察,可见“RMB100”微小文字,仪器检测有磁性。
  4.手工雕刻头像:正面主景毛泽东头像,采用手工雕刻凹版印刷工艺,形象逼真、传神,凹凸感强,易于识别。
  5.隐形面额数字:正面右上方有一椭圆形图案,将钞票置于与眼睛接近平行的位置、面对光源作平面旋转45度或90度角,即可看到面额“100”字样。
  6.胶印缩微文字:正面上方椭圆形图案中,多处印有胶印缩微文字,在放大镜下可看到“RMB”和“RMB100”字样。
  7.光变油墨面额数字:正面左下方“100”字样,与票面垂直角度观察为绿色,倾斜一定角度则变为蓝色。
  8.阴阳互补对印图案:票面正面左下方和背面左下方均有圆形局部图案,迎光观察,正背图案重合并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古钱币图案。
  9.雕刻凹版印刷:正面主景毛泽东头像、中国人民银行行名、盲文及背面主景人民大会堂等均采用雕刻凹版印刷,用手指触摸有明显凹、凸感。
  10.横竖双号码:正面采用横竖双号码印刷(均为两位冠字,八位号码)。横号码为黑色,竖号码为蓝色。

  http://www.jdzzj.gov.cn/zjxw/html/2004/07/20040730085122-1.htm
  http://www.families.com.cn/20020922/ca4236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