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minimelts: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几国语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30 01:14:30
A: 中文,英语,法语
B: 中文,英语,日语
C: 英语,中文,法语
D: 英语,中文,日语
E: 中文,英语,西班牙语
回答的越详细越好,摆脱了,各位了。

选择E答案。

以下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前十排名:

1、中文

世界上使用最多的语言,也是中国的使用语言,中国人口约14亿,海外还有5000万说中文的华人。人口是中文成为第二大语言的一大因素,同时,中国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学中文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多。

2、英语

北美的美国、加拿大等73个国家作为官方语言,联合国的标准语言也是英语,使用人口超过10亿。

3、西班牙语

除了西班牙本土,在中美州的墨西哥,南美洲的阿根廷,都是将西班牙语作为官方语言的。西班牙语使用者约有5亿,有23个国家作为官方语言。

4、印地语

使用人数3.8亿,东南亚地区使用。

5、阿拉伯语

阿拉伯语使用人口约3.6亿人,包括沙特阿拉伯、伊拉克、埃及、摩纳哥等20多个国家。

6、法语

法语覆盖范围非常广,有34个国家将法语作为官方语言,使用者约有3.4亿。

7、马来西亚语

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三国使用,使用人口约2.81亿。

8、葡萄牙语

约2.62亿人使用。

9、俄语

主要在俄罗斯和前苏联的其它成员国中使用,约2.6亿人使用,联合国六大官方语言之一。

10、孟加拉语

约2.24亿人口使用。

选择E,具体使用人数如下:

1、中文,中国人口约14亿,海外还有5000万说中文的华人,包括新加坡,也包括在各国的华侨、留学生等。

2、英语,英语作为官方语言的人口超过10亿,有73个国家作为官方语言,联合国的标准语言也是英语。

3、西班牙语,西班牙语使用者约有5亿,有23个国家作为官方语言。除了西班牙本土,在中美州的墨西哥,南美洲的阿根廷,都是将西班牙语作为官方语言的。

4、法语,法语使用者约有3.4亿,有34个国家作为官方语言。与西班牙语一样,法语覆盖范围非常广,特别是在一些讲英语的国家,比如加拿大,法语是第二大语言,非洲近半数国家也将法语定为官方语言。

5、日语,日本有1.3亿人口,但是日本之外,除了日本侨民,几乎没有人讲日语,这是日语的悲哀,也是岛国的先天不足。

扩展资料:

汉字的发展历程:

1、商代之前

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一说,这是因为最早的文字来源就是图画,书与画好比是兄弟,同根生,有很多内在的联系。汉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图画,原始人在生活中用来表达自己的"图画"形式。慢慢的从原始图画变成了一种"表意符号"。

2、贾湖刻符

八千多年前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9000-7800年),出土了一批刻符,号称贾湖刻符。有的学者认为只是刻符,有的认为是文字。

香港中文大学饶宗颐曾对贾湖契刻进行了深入探讨考证,提出"贾湖刻符对汉字来源的关键性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资料"。北京大学历史系古文字学家葛英会也认为"这些符号应该是一种文字"。

3、双墩刻符

七千多年前的蚌埠双墩遗址,发现630多刻划符号,丰富多样,就同期国内外文化遗存来说,都十分罕见,惊人。符号种类之多、内容之丰富是同时期其他遗址所无法比拟的。双墩刻符的功能可以分为表意、戳记、计数三大类。

2009年10月24日至25日,30多位来自国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聚集蚌埠,就"蚌埠双墩遗址刻划符号暨早期文明起源"展开研讨。

众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双墩刻符反映了早期双墩先民的生活形态,已经具备了原始文字的性质,是汉字源头之一。

4、半坡陶符

距今6000年前的属于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的陶钵口沿上刻的二三十种刻划符号,即半坡陶符,于省吾认为"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其中一些是数字。

5、青墩刻符

属于长江下游区域良渚文化的江苏省青墩遗址,距今5000年前,有数字刻符。

6、庄桥坟刻符

属于长江下游区域良渚文化的浙江省庄桥坟遗址刻符,距今5000年前,有的连字成句了。

7、骨刻文

骨刻文是指在兽骨上刻画的符号--象形文字或图形文字,在山东集中发现(赤峰、关中等地也有发现),是我国最早的以记事为主的可识文字。

2005年,著名考古学家、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发现并命名,始称"东夷文字",后称"骨刻文",并认定刻画工具为玛瑙等锐角宝石,形成约在公元前2600~前1300年之间,是龙山文化时期流行的文字。

自2010年底开始,著名东夷文化学者、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丁再献研究员将骨刻文成功系统破译,从文字的起源和构造等方面较全面的论述了与甲骨文及现代汉字的传承关系。

8、陶寺朱文

山西省襄汾县的陶寺遗址,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其年代约当公元前2500~前1900年。

1984年考古工作者在陶寺遗址中发现一片扁壶残片,残片断茬周围涂有红色,残片上朱书两个文字,其中的一个字为"文",另外一个字专家们有"尧""易""命"等多种解释。

9、夏代水书

河南省洛阳市偃师二里头夏墟出土的陶器有24个水书文字。

一种比较折衷的意见认为中国文字"形成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则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中、后期。当然,这不是公认看法,因为夏代出土的文字还少。

10、殷商时期

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表意符号"演变成了比较定型的"甲骨文"。这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

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上和乌龟的龟板上的文字,从殷墟中发现的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这一点就可以证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几千年以来,中东人都不能解读他们祖先的象形文字。只有中国现代人能读懂一些殷商时期的"甲骨文"。

这些龟板上的文字,最先是用来起占卜吉凶的作用,古代的人认为把有关于疾病、梦境、狩猎、天时等一些疑问刻在龟板上,然后用火来烤烙这些龟板和动物的骨头,其产生的裂缝,占卜者可以根据这些裂缝的形状和走向来判断所占之事的吉凶。

这就是"甲骨文"现代汉字的祖先。至今为止发现的"甲骨文"有五千多种。而可以解读的有一千多个。

11、西周时期

青铜器的大量使用,而被刻在青铜的钟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即--"金文"。亦有钟鼎文和石鼓文之称。相传是周宣王时期太史所创写。

至今故宫博物院内存有十个周代的石鼓,上刻有十首四言诗文。因为封建割据,四分五裂各自为政,文字也不尽相同。一直到了秦朝。秦始皇一统中国。才把文字统一起来。

12、秦朝时期

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其功绩显著的就是当时的宰相--李斯。李斯对当时的文字进行收集整理然后进行删繁就简美化加工后,这种统一后的文字被称为--"小篆",亦称为"秦篆"。

这个时候的文字几乎已经完全没有象形文字的痕迹了。

秦朝时期的"小篆"书写过于规范,书写起来速度很慢,于是民间就出现了许多的简便字体。这种字体的特点是变"小篆"的圆为方。改"小篆"的曲为直,并分出了一些偏旁部首,被称之为--"秦隶"。

13、汉朝时期

隶书十分盛行,""并没有完全摆脱"小篆"的结构特点,基本上是方形,而"汉隶"就完全发挥了毛笔的特点,出现了"蚕头雁尾"的波折之笔,书写起来轻松自如。西汉时期流行的这种隶书。称之为--"汉隶"。

汉朝流行"汉隶"的同时,"楷书"正在萌芽阶段。

到魏晋南北朝的时期已经很盛行,晋代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楷书的真正创始人,同时吸取了篆书圆转笔画,也保留了隶书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蚕头燕尾",使汉字的结构大体的固定了下来。

当时被称之为--"真书",后人因为以这种字体作为学习书法的楷模,即改称之为--"楷书"。

14、唐朝时期

"楷书"尤为盛行,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书法家都是当时的佼佼者,他们的书法作品至今仍被人们学习作为范例。

"草书"的起源,亦如行书,或其他书体,无法确指始于何时。史记说:"战国时,楚怀王使屈原造宪令,草稿未上,上官氏见而欲夺之,盖草书之祖起 于。"

据此故有草书缘起于草稿之话,可见战国时即已有草书的形成。因为起于草稿的字体,为了发挥速写功能,较为省略草率,自然不能工整,草草写成,顾名思义而为草书。

但此种草书,仅能说是古篆(当时使用的字体)的草稿,真正草书的开始发现,则始自汉初,其演变过程,自应是先有"章草",而后又有"今草",再又有"狂草"等草体了。

由于楷书的工整,为了书写快捷的需要,和书者为了抒发自己的胸臆,寄情于笔端的创造,产生了一种流动顺畅,一气呵成,极具有韵律和艺术感染力的字体--"草书"。

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就是"行书",行书没有楷书那样规范严肃,也没有草书那样奔放和难以识别,而是优雅欢畅的运笔,字体书写灵活贯通。也是最受大众喜欢最常用的一种字体。

15、宋朝时期

中华四大伟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被毕升改进为活字印刷术,"宋体字"也应此产生。最早产生于北宋,是由楷书变化而来。有肥体和瘦体之分,可无论肥瘦,都是横细竖粗,方方正正。显得古朴端庄。

"仿宋体"也是模仿"宋体"而产生一种字体,这种字体的出现至今也不过七、八十年,但是发展十分迅速。是人们最喜欢使用的一种规范字体,在印刷品还有各种不同场合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与此同时,"黑体"也诞生了,这种字体醒目大方,笔迹全部一样粗细,结构醒目严密,笔划粗壮有力,撇捺等笔画不尖,使人易于阅读。由于其醒目的特点,常用于标题,导语,标志等等。丰富了汉字的表现形式。

16、新中国时期

出现了综艺体、整块体、浮云体、变体等等。

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为上古时代的汉族人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

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才被取名为"汉字",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楷书。

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关键元素之一,亦有学者将汉字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

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三大语言:

①汉语。(使用人口9.07亿,约占全球人口的15%。)

②英语。(英语作为官方语言的人口超过10亿,有73个国家作为官方语言。北美的美国、加拿大,欧洲的英国,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亚洲的印度,还有非洲过半数国家,都将英语定为官方语言。)

③西班牙语。(西班牙语使用者约有5亿,有23个国家作为官方语言。除了西班牙本土,在中美州的墨西哥,南美洲的阿根廷,都是将西班牙语作为官方语言的。)

扩展资料:

语言的谱系分类法也叫“发生学分类法”,是语言分类法之一。它根据语言间的亲属关系,将语言分为若干个语系,语系之下又按亲属关系的远近分为若干个语族,语族之下分为若干个语支,语支之下是语种。

世界九大语系:

(1)汉藏语系;

(2)印欧语系;

(3)阿尔泰语系;

(4)闪含语系;

(5)乌拉尔语系;

(6)高加索语系;

(7)南岛语系;

(8)南亚语系;

(9)达罗毗荼语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语言

中文,英文,西班牙语。

1、汉语,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人数数量,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口超过15亿人,这是世界上使用最多的语言。

2、如果我们只是看母语人数,西班牙语有大约5.79亿人,是世界第二大通用语言。西班牙语不仅只是西班牙的官方语言,它还是南美洲和中美洲大部分地区的主要语言。在墨西哥、拉丁美洲以及美国的大片地区,大量人群使用西班牙语。

3、全世界有3.6亿人把英语当作母语,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有5亿人。 这表明英语作为商务,旅游和国际关系的通用语非常成功。 英语以其简单易学(特别是与汉语比较)和美国文化的普遍软实力意味着英语将在可预见的未来继续主宰世界舞台。 对于一些人来说,学会英语将有助于获得更多机会。

扩展资料

汉语语法特点:汉语的语素绝大部分是单音节的。

语素和语素可以组成合成词(马+路→马路│开+关→开关)。

有的语素本身就是词,有的语素本身不是词(由于惯用法导致),只能跟别的语素一起组成复合词(民→人民│失→丧失)。

现代汉语里双音节词占的比重最大。大部分双音词都是按照上面提到的复合方式造成的(通常二字意思相同或相近,如:真实 虚假 玩笑 快乐。但也有例外,如:开灯 开火[动词加名词])。有些语素虽然在现代汉语里不能作为一个词单独用,但是有时候在借用古汉语的词句时,也偶尔作为词来使用。

英语语法特点:英语语法基于日耳曼语源,英语的基本语序为SVO,且基本上不能任意变换语序,除了在少数诗词以外;另一方面,有时英语会使用OSV的语序。

西班牙语语法特点:西班牙语属屈折型语言。经过长期演变,它的词尾屈折已大大简化。除作主语、宾语的代词及其反身形式外,拉丁语的格系统几乎消失。名词分阳性和阴性,但在某些结构中还能见到中性的痕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世界语言

答案选择(E: 中文,英语,西班牙语)。

(NO.1)中文目前(2018年)使用人数已达到十七亿以上。中文泛指汉语语族及其书写系统。现代汉语(普通话)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在中国,大陆使用简体汉字,港澳台地区使用繁体汉字。海外华人地区多使用繁体汉字。

(NO.2)英语作为官方语言的人口超过10亿,是73个国家作为官方语言,联合国的标准语言也是英语。北美的美国、加拿大,欧洲的英国,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亚洲的印度,还有非洲过半数国家,都将英语定为官方语言。

(NO.3)西班牙语使用者约有5亿,有23个国家作为官方语言。除了西班牙本土,在中美州的墨西哥,南美洲的阿根廷,都是将西班牙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另外,世界上其他国家,会说西班牙语的人也很多,美国的第一语言是英语,第二语言就是西班牙语。西班牙语,从各个程度上,都是葡萄牙语的升级版。

扩展资料

汉语语法特点:汉语的语素绝大部分是单音节的。

语素和语素可以组成合成词(马+路→马路│开+关→开关)。

有的语素本身就是词,有的语素本身不是词(由于惯用法导致),只能跟别的语素一起组成复合词(民→人民│失→丧失)。

现代汉语里双音节词占的比重最大。大部分双音词都是按照上面提到的复合方式造成的(通常二字意思相同或相近,如:真实 虚假 玩笑 快乐。但也有例外,如:开灯 开火[动词加名词])。有些语素虽然在现代汉语里不能作为一个词单独用,但是有时候在借用古汉语的词句时,也偶尔作为词来使用。

英语语法特点:英语语法基于日耳曼语源,英语的基本语序为SVO,且基本上不能任意变换语序,除了在少数诗词以外;另一方面,有时英语会使用OSV的语序。

西班牙语语法特点:西班牙语属屈折型语言。经过长期演变,它的词尾屈折已大大简化。除作主语、宾语的代词及其反身形式外,拉丁语的格系统几乎消失。名词分阳性和阴性,但在某些结构中还能见到中性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