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书桌连书架图: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9 19:40:54
我正在写一篇关于我的马克思主义对各人的影响的文章,谁能帮帮我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摘要:
人们心中的马克思主义都是形形色色的马克思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是一种求同思维,求同思维就应该有求同思维的规则,一是坚持唯物主义,二是坚持科学思维。无论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还是对前苏联模式、西方模式、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应该遵守这两条规则。只要这样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才是实事求是,才能实现理论创新,从认识的迷惘中走出来。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求同思维;理论创新

诗人说,由于一个人的经历、文化、环境、心情不同,读一首小诗,就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大凡有一定学历的人,都写过作文,老师出一个题目,我们这些做学生的就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写出自己的见解、感受……每一个人写的内容都不一样,如果一个人写的文章和另外一个人写的文章一样,老师就会判一个人抄袭另一个人的作文。读诗如此,写作文如此,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何尝不是如此?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各人有个人的看法,事实上,人们心中的马克思主义都是形形色色的马克思主义。因此,有必要说明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写诗、写作文是一种求异思维,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的阐述是一种求同思维。也就是说,写诗、写作文要求与别人写的不一样,要有奇思妙想、语出惊人的效果,而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则要求你所阐述的观点是否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是否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既然是一种求同思维,就应该有求同思维的基本规则,并且这些规则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基本条件,也是获得人们认同的基本条件。马克思主义获得世界认同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坚持唯物主义。如果我们简单地说,唯物主义就是坚持物质第一,精神第二,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反作用于物质,现阶段的人们肯定不买你的帐。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在人们要生存就必须解决吃、喝、住、穿的问题上建立起来的理论。无论世界上的那一个人,不食人间烟火,能够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不言而喻,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在这种简单的事实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一种科学的理论,是我们坚持唯物主义的典范。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建立在单个的商品基础上的理论。马克思《资本论》论证的开篇首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的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表现形式。”谁又能够否认这样一个伟大的声音?在马克思的身后《资本论》在资本主义国家曾经用多种文字大量出版。马克思主义获得世界认同的第二个条件就是坚持科学的思维方法。马克思拥有从形象思维、形式逻辑思维到辩证思维的能力,并应运到了无懈可击的地步。从物质资料的生产,从商品的属性……进行一步一步地严密推理,建立了自己的理论,就是他的敌人也不得不承认马克思天才的才华。
坚持唯物主义,坚持科学的思维方法,有这样两条就可以和马克思对话,返璞归真,摆事实,讲道理,重塑自己心中的马克思主义,并达到心灵的沟通。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像其他哲学那样,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等你通过考察求证之后,却发现他们原来玩的是一种文字游戏,白白地浪费了人的生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什么事,到什么理,甚至可以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到“单个的商品”,让人们一看就清清楚楚。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开放的哲学、发展的哲学,不是什么“科学的科学”和包罗万象的“绝对真理”,也不像宗教信仰,也没有什么神仙和上帝。在他那里,没有一丝蒙人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与其他任何哲学和宗教信仰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我不再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一种信仰,不愿意再把“信仰”一词冠以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理论,并不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完善的理论。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来看,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而思维的问题,时至今日,仍然是一个人类的不解之迷,仍然是人们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在一种科学认知的迷惘中,人们如何能够准确把握哲学基本问题的辩证关系?是物质决定论,还是精神决定论,在理论界、在人们的思想中仍然争论不休,提出不少问题。我们坚持物质决定论,坚持发展生产力,是我们的科学技术发展了?还是我们的生活富裕了?在资本主义国家,他们没有坚持唯物论,没有坚持发展生产力,可是他们的生产力发展了,科学技术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这又是为什么?有道是唯心主义在客观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围绕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建立起来的一种科学理论。道理很简单,就是人们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解决吃、喝、住、穿的生存问题,如果人们生存的问题都得不到解决,人类不存在了,那里还有人的思想意识?那里还有人类的精神世界?但是,返过来要问,人活着就是为了吃、喝、住、穿吗?如果这个问题是真的,那么人与动物的区别又在那里?人活着的意义又在那里?人为什么要活着?很明显,马克思主义现有的理论是有问题的,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着缺陷,丝毫不影响他的伟大。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具有科学价值的理论和观点,更为重要的是为我们树立了认识世界的科学态度,提供了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我们承认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着缺陷,并不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而是用科学的方法对待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没有理由要求马克思的理论没有缺陷,我们也没有理由要求马克思为我们做好一切。同样的道理,我们也不能这样要求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或者要求胡锦涛为我们指明一切,他们为党和国家的很多重大事务,日理万机,鞠躬尽瘁,辛苦了。像马克思那样踏踏实实地探索科学真理,是科学工作者的光荣任务,也是对人民领袖的一种爱戴。

从以上分析所得,我们可以把所有的马克思主义看作是形形色色的马克思主义,都可以用唯物主义、科学思维这两条规则进行科学的考察、对话、重构。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我们不管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还是后来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管是前苏联模式,还是西方模式、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管是毛泽东思想,还是邓小平理论……我们都应该遵守这两条科学的规则,不应该采取厚此薄彼的态度,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我们只有时刻遵守这两条科学的规则,才能做到实事求是,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理论创新,从认识的迷惘中走出来。

二○○五年九月十日

————————————————————————————————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作者:网友推荐    转贴自:网络转载    点击数:56

作者:runner_up2000 Email:wyj197812@163.net

马克思主义不等于共产主义,共产主义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来学习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是来学习它的共产主义。不准备接收共产主义思想的头脑,也仍然能够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宝库中得到滋养。共产主义在可预见的未来,没有实现的可能。历史的潮流将涌向何方,仍然是有待探索的课题。

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人道主义,但是它和人道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使得马克思主义在无产阶级及其它劳苦大众的心目中充满了人情味。割断了这种联系,马克思主义将是另一种完全陌生的面孔。尽管和人道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共产主义决不是人道主义。人道主义不懂得运用暴力,所以它在资本主义面前没有任何战斗力。与人道主义恰恰相反,共产主义对暴力的运用比资本主义有过之无不及。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重大理论尝试。它指导下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把人类历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但是,无产阶级也是一个阶级,也有它的阶级私利和历史局限性,也并不总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不等于全人类,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仅仅是人类整体利益中的一个部分。作为这个阶级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和科学性——和其它阶级的世界观一样——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在不一致的情况下,以科学性服从阶级性——和其它阶级的世界观一样——是马克思主义所作出的选择。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是人类思维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把握。每一种科学理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看待其它的科学理论,但是并没有一种科学理论是作为所有科学理论的绝对的参照系而存在的。和其它的科学理论一样,马克思主义也要不断地接收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正和发展自己,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是它的整个理论大厦的坚固基石。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存在着一个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我们只能利用而不能改变客观规律,所以我们的一切行为都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在从它的科学性中受益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它的背后隐含着这样一个推论:凡是正确的,都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凡是错误的,都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这无异于用“正确”来定义马克思主义,这样一来,马克思主义就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它的整个理论大厦的雄伟框架。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世界图景,试图用对立面之间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一切现象并指导人的实践活动。它使得人的许多僵化的思想融解了,使人的认识更贴近客观事实。但是,它在批判各种试图长生不老的科学理论的同时,自己却成了长生不老的科学理论。它在追求自己的普遍适用的同时,却走上诡辩的道路。辩证法和诡辩论,这一对孪生兄弟是如此的想像,以至于常常能够以假乱真。

到底什么才是正确的理论?首先应该明确什么叫“正确”。正确,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指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的足够精确的反映,其二,是指人从自身的需要出发所作出的选择。正确,既是一个客观标准,也是一个主观标准。

马克思主义仅仅是人类所创造出来的和还将创造出来的众多的科学理论中的一种。每一种科学理论都有它的生存空间。我们所需要的是那些服务于我们并且能够胜任的科学理论。我们不能一条道跑到黑,不能跑到我们不想去的地方。

——————————————————————————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内容提要】一种信仰,一种思想,在取得主导地位之后,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对人们的思维产生某种限制,甚至产生抵触情绪,特别是在教条式的灌输之后,更是如此。因为讲来讲去,没有太多的新意,讲述得更多的是历史,更多的是对辉煌历程的回忆,而不是在新的阶段下,我们该如何应对挑战,以及如何应对内心的困惑。人的精神需要鲜活的思想来补充,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不是随便喊来听听的,怎么与时俱进,表现在什么地方?笔者认为,我们更需要的是马克思主义对我们的精神辅导,我们如何认清自己,如何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自己要走的道路。

[原创]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我的地盘我做主

--信仰缺失的年代,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

1919年,在《新青年》杂志上,李大钊先生写下了一篇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在那个思潮翻涌的年代,这篇文章点燃了一盏明灯,马克思主义逐渐传入中国。如果说,李大钊先生写下这篇文章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那么今天,我们写这篇文章的意义是什么,所以这是我们首先需要讨论的问题:在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短短的半个多世纪里,中国经历了太多的事情,从异常艰苦的反抗压迫,到如火如荼的文化大革命,再到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新社会,我们每天要接受的新鲜事物正在以惊人的加速度增长,信息时代带来物质生活前所未有的丰富。但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呢是否也在经历这种变化?答案既是肯定的,也是否定的。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原理,物质决定意识,但并没有告诉是否物质发生变化的瞬间,意识也产生了同步的改变呢?接受这种变化又需要多少时间呢?在旧的意识和新的意识之间的间隙里,人们在做什么,人们的意识是否会迷失方向?衡量的标准是什么?且停住,这样问下去,显然是没有穷尽的。没有人能告诉我们,这需要我们来作一番思考。

一,新时代下人们信仰的缺失

为什么笔者认为现阶段是一个信仰缺失的年代呢?社会趋于稳定,繁荣,富

强,这是好事,但是曾经指导我们前进的马克思主义却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因为我们已经感觉不到切肤之痛,我们似乎不需要信仰什么就能一天一天机械的生活下去。但是我们难免会感觉到苦闷,感觉到寂寞和无助,在做事情的时候没有可以信任的标准,仅仅是依靠习惯,仅仅是摸着石头过河。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我们接触马克思主义都是通过书本,而书本上的东西都是前人总结出来的,我们机械的学习,机械的应付考试,至于是否能够学以致用则是另外一回事了。我们似乎没有怀疑的能力,因为我们的生活似乎很稳定,我们看不到外面的世界,我们失去了创新的能力,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甚至是写论文交作业都是从不同的地方抄袭来的。

人们做过一个试验,把青蛙放在一锅沸水中,青蛙马上就跳了出来,而把青蛙放在温水中慢慢加热,青蛙却在不知不觉的温度变化中渐渐的失去了生命。当然我相信,青蛙在水变得很烫的时候也挣扎过,但是终究没有跳出去。为什么呢?这让我想到一句古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者更简洁一点,居安思危。

笔者想要表述的是:在只有两种选择的时候,很多人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还是青蛙的例子,是在滚烫的水中被煮熟,还是奋力一跳逃出生天,很容易做出选择。但是在面临两种难以分辨的情形下,它似乎难以抉择,这时候能够跳出沸水的青蛙真的是值得敬佩了。如果有,这些青蛙肯定是了解到水温升到一定程度就是危险,所以早有准备。由物及人,我们是否也面临这样的情况呢?

回到信仰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信仰,在生存还是灭亡的年代,在现实绝望的境地,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分子如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代表着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按照上述的推理,在绝境做出选择其实并非太难,种种因素使然,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经过艰苦卓绝的实践,证明它是正确的,切实的,有效的。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在绝境下,人们相信马克思主义能够拯救中国,能够指引前进的方向,这就引发我们对于今天的思考。

这个思考就是我们失去了生死存亡关头作抉择的大背景,我们被投入一种相对安逸的境地,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说法,我们得到的都是间接经验,未经我们亲身实践过的,按照马克思的著作的说法,斗争是推动一切事物进步的根本动力。马克思主义还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显然,我们不可能通过人为进行斗争的实践来检验真理,这就产生了矛盾。我们既要接受这样的理论,但是却难免有些怀疑,因为我们毕竟没有经历过,而且那些都是过去的事情,历史不能重演,这些理论对于将来的指导意义是什么呢?如果我们不相信,那么,这些理论就是无用的。

为什么不相信,因为没有所谓的绝境,我们不能感同身受。我们表面安逸的下面存在多少不确定的因素,没有人能说清楚,除非他真的是上帝。真的没有绝境吗?笔者认为,是有的,只是形式发生了变化,真的没有斗争了吗?是有的,只是这种斗争已经不是那种血光剑影的斗争,或许,它已经转化成为人们的竞争,内心的困惑。但是因为不容易感觉到,所以如果想做出正确的选择,就要花费更多的心血。另一个方面,即使花费更多的心血,取得的成就也不会像原来那样的轰轰烈烈,因为主要以和平的形式存在的世界里,发展才是主流,革命仅仅是历史的瞬间,是需要机遇的,有太多的偶然性,就像从夜空滑过的流星。

二.新的时代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是简简单单地从书本上,从课堂上,从中央的政策中机械的学习吗?在追求功利的今天,人们应该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追根究底,这是一个重新树立信仰的问题,人们有了多重选择,但在中国,马克思主义被神圣化了,人们觉得那是中央的事情,那是政府的事情,与我何干呢?

一种信仰,一种思想,在取得主导地位之后,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对人们的思维产生某种限制,甚至产生抵触情绪,特别是在教条式的灌输之后,更是如此。因为讲来讲去,没有太多的新意,讲述得更多的是历史,更多的是对辉煌历程的回忆,而不是在新的阶段下,我们该如何应对挑战,以及如何应对内心的困惑。人的精神需要鲜活的思想来补充,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不是随便喊来听听的,怎么与时俱进,表现在什么地方?笔者认为,我们更需要的是马克思主义对我们的精神辅导,我们如何认清自己,如何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自己要走的道路。

笔者始终认为,是我们选择一种思想,而不是思想来选择我们,诚如李大钊先生写下《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国人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因为它或许是适合我们的,之所以用或许,是因为,没有经过实践的理论,还不能说它就是正确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但不要忘记一个大背景,在什么样的时代。

我们生来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马克思主义,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是被动接受的,但传播学告诉我们,传播效果是由受众决定的,传播效果并不以传播者的主观愿望而转移,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传播者是无法把受众当作傻瓜的,受众有自己的判断,有自己的选择。

还有一个可能,那就是马克思主义是好的,但是由于传播者的传播手段不当,说教而不是真正从受众来考虑,为人民服务这句话很多人讲,但真正去做的人有多少呢?

作为我们,已经掌握了这么多知识,但如何与运用这些知识,主线就是我们的信仰,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信仰的不是那种教条的马克思主义,而是真正的能指导自己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

我的地盘我做主,然后去丰富马克思主义,而不是让教条的马克思主义来丰富我们,作为我们得到物质利益的阶梯。相信这样的话已经很浅显,不需更多解释,更正式一点,那就是实现角色的转变。

在今天,大学生被贬值,为什么会贬值,大学生确实贬值了,是因为造出来太多教条思想的的学生。我们为什么不能说,大学生就是代表了最先进的文化?为什么不能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呢?这个社会的规则是拿来适应的,不是拿来改造的,大学生这样想的话,将必然失去信仰,必然迷失在琐碎的生活里。

换句话说,如果大学生都不能代表最先进的文化,那还有谁能代表呢?我们为什么就一定要宣称高低贵贱没有差别,其实是粉饰太平,自欺欺人的,我们需要实现那个大同的社会,但是现在还做不到,这是实事求是,如果不能让大学生来肩负起我们向那个美丽的新世界的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估计仍然有很多弯路要走的。

大学生越来越功利化,越来越只是为了自己能够生活得更好来上大学,来上研究生,为了生活而生活,是无法好好生活的。所以,我认为,关心政治,不是教条的按照别人的准则写几篇报道,喊几个口号而已,更多的是要有使命参与这种准则的制定,并通过实践来证明,不断调整,最终的目标是让整个社会更好的发展。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参与,这是我们需要做的。也是需要勇气的。

谁是这个世界的主人,是我们,所以,我的地盘我做主。

——————————————————————————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基本信息

作者:李大钊

成书年代:1919年

刊登杂志:《新青年》

对中国的意义:极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最大的莫过中国共产党,你把这写好了就好了

作者是李大钊,出版于1919年刊登在《新青年》上,极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李大钊: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字守常。河北乐亭人。少年读乡塾。1905年考入永平府中学。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东渡日本,次年考入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留日期间,积极参加反对袁世凯的活动。1916年春发表篇论文《青春》,提出创造青春中华的理想。5月回国,任北京《晨报》总编辑、《甲寅》日刊编辑,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1918年1月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6月与王光祈等发起组织少年中国学会,任《少年中国》编辑主任。不久又担任《国民杂志》社指导、《新潮》社顾问。12月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以“常”、“守常”、“明明”等笔名发表对重大问题的评论文章。从1918年下半年起,相继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讲演和文章,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坚持原则,学会变通。
这是核心,好写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