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自动表需要上弦吗:伊斯兰教建筑特点介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7 18:14:20
是特点啊!

第一,中国寺院的完整布局。中国清真寺绝大多数采用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并且往往是一连串四合院制度。其特点是沿一条中轴线有次序、有节奏地布置若干进四合院,形成一组完整的空间序列:每一进院落都有自己独具的功能要求和艺术特色,而又循序渐进,层层引深,共同表达着一个完整的建筑艺术风格。
第二,中国化的建筑类型。内地清真寺的结构体系和建筑型制,一般都具有中国的特点。这些特点突出表现在大门、邦克楼和礼拜大殿等主要建筑上。

甘肃及西南迤西一带清真寺,一般也多用三五开间的大门,大式大木结构。大门上起楼,多为三数层木塔式建筑。大门前时常利用前檐柱作为木牌坊三门,带八字墙及斗栱等。这种大门既是清真寺的标志和出入口,又可以起到邦克楼的作用,一物三用。
中国大木起脊式的礼拜大殿。内地清真寺的礼拜大殿及主要配殿,通常都是大木起脊式建筑,用斗栱。大殿一般由前卷棚、大殿殿身、后窑殿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各有起脊的屋顶,上面用勾连搭的形式连在一起,形成一座完整统一而又起伏灵活的大殿建筑。大殿的平面型制多样化,有矩形、十字形、凸字形、工字形等。后窑殿一般不采用砖砌圆拱的早期做法,而是亦木亦砖,搭配使用。后窑殿的式样更是百花齐放,有单檐、重檐、三重檐的十字脊或各种亭式脊,变化甚多,不胜枚举。

第三,中西合璧的建筑装饰。丰富多彩的建筑装饰,是中国清真寺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清真寺建筑的鲜明特点之一。不少清真寺都成功地将伊斯兰装饰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手法融会贯通,把握住建筑群的色彩基调,突出伊斯兰教的宗教内容,充分利用中国传统装饰手段取得富有伊斯兰教特点的装饰效果。

第四,富有中国情趣的庭园处理。中国清真寺大多具有浓厚生活情趣的庭园风格,反映出中国穆斯林不避世厌俗、注重现实的生活态度。他们在寺院内遍植花草树木,设置香炉、鱼缸,立碑悬匾,堆石叠翠,掘地架桥,大有“小桥流水”的园林风味。试想,人们在完成严肃的宗教功课之余,漫步庭院,观赏那袅袅香烟、吐芳花木,站在小桥听流水潺潺、赏金鱼游嬉,内心该是何等欣慰。

第五,中国清真寺的伊斯兰教特点。无论其如何花样繁多,也无论其如何大量吸收中国传统建筑手法,中国清真寺都必须严格遵循伊斯兰教建筑的一些基本原则,具备伊斯兰教建筑的某些特点。

伊斯兰教建筑-中国伊斯兰教建筑特点
中国寺院的完整布局
  中国清真寺绝大多数采用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并且往往是一连串四合院制度。其特点是沿一条中轴线有次序、有节奏地布置若干进四合院,形成一组完整的空间序列:每一进院落都有自己独具的功能要求和艺术特色,而又循序渐进,层层引深,共同表达着一个完整的建筑艺术风格。
中国化的建筑类型
  内地清真寺的结构体系和建筑型制,一般都具有中国的特点。这些特点突出表现在大门、邦克楼和礼拜大殿等主要建筑上。
  甘肃及西南迤西一带清真寺,一般也多用三五开间的大门,大式大木结构。大门上起楼,多为三数层木塔式建筑。大门前时常利用前檐柱作为木牌坊三门,带八字墙及斗栱等。这种大门既是清真寺的标志和出入口,又可以起到邦克楼的作用,一物三用。
  中国大木起脊式的礼拜大殿。内地清真寺的礼拜大殿及主要配殿,通常都是大木起脊式建筑,用斗栱。大殿一般由前卷棚、大殿殿身、后窑殿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各有起脊的屋顶,上面用勾连搭的形式连在一起,形成一座完整统一而又起伏灵活的大殿建筑。大殿的平面型制多样化,有矩形、十字形、凸字形、工字形等。后窑殿一般不采用砖砌圆拱的早期做法,而是亦木亦砖,搭配使用。后窑殿的式样更是百花齐放,有单檐、重檐、三重檐的十字脊或各种亭式脊,变化甚多,不胜枚举。
中西合璧的建筑装饰
  丰富多彩的建筑装饰,是中国清真寺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清真寺建筑的鲜明特点之一。不少清真寺都成功地将伊斯兰装饰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手法融会贯通,把握住建筑群的色彩基调,突出伊斯兰教的宗教内容,充分利用中国传统装饰手段取得富有伊斯兰教特点的装饰效果。
富有中国情趣的庭园处理
  中国清真寺大多具有浓厚生活情趣的庭园风格,反映出中国穆斯林不避世厌俗、注重现实的生活态度。他们在寺院内遍植花草树木,设置香炉、鱼缸,立碑悬匾,堆石叠翠,掘地架桥,大有“小桥流水”的园林风味。试想,人们在完成严肃的宗教功课之余,漫步庭院,观赏那袅袅香烟、吐芳花木,站在小桥听流水潺潺、赏金鱼游嬉,内心该是何等欣慰。
中国清真寺的伊斯兰教特点
  无论其如何花样繁多,也无论其如何大量吸收中国传统建筑手法,中国清真寺都必须严格遵循伊斯兰教建筑的一些基本原则,具备伊斯兰教建筑的某些特点。

(一)宗教性建筑

建筑活动是人类的基本社会实践之一,也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影响着中国各族穆斯林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生活等各个方面,因此也必然对清真寺、教经堂、道堂、穆斯林陵园等各种宗教建筑的发展给予深刻的影响,使之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点和艺术规律。

在这里,我们无须重复第二章关于中国清真寺的建筑风格及其特点。需要强调的是,数以万计的清真寺,包括其他种类伊斯兰教建筑,各类伊斯兰教建筑,无论其风格如何,都是千百年来中国各族穆斯林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们在建筑设计、构图原则、工程技术、装饰艺术等各方面的辉煌成就,都是各族穆斯林的伟大历史创造,也是各族穆斯林与其他兄弟民族(特别是汉族)人民互相学习、共同劳动的结果。中国伊斯兰教建筑,以其独具的伊斯兰风格和特色,丰富了中国建筑文化宝库,对中国传统建筑曾发生过一定的影响,促进了中国木结构建筑及砧石建筑的发展。同时,中国的伊斯兰教建筑,又以其鲜明的中国风格和特色,与阿拉伯及其他国家的伊斯兰教建筑有着很大区别,形成中国伊斯兰教建筑的特有风貌。中国的穆斯林没有简单地搬用阿拉伯或中国的建筑文化概念,而是将这两种不同的文化融汇贯通,使之成为互相补充的因素,创造聘座座全新的中国伊斯兰教建筑,从而对世界伊斯兰建筑宝库,对整个人类文化,提供了富有创造性智慧的贡献。

(二)亦黑迭儿丁与元大都

北京,不仅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东方第一座历史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类的文明正是在北京房山中国猿人的火堆中冉冉升起的。北京,是中国历史上许多朝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古代称蓟,春秋、战国时代为燕的都城;辽代建为陪都,称燕京;金灭辽后,正式在此建都,称中都;元、明、清三朝乃至民国(1911-1949)初期,相继在此建都,先后称之为大都、京师、北京。

然而,今日的北京,即非燕国蓟城的模样,也无辽、金都城的旧姿,而是在元代大都的基础上逐步发行和发展起来的。宋嘉定八年(1215),蒙古人攻克金中都,焚宫室,掠妃嫔,一把火烧了一个月,把中都烧成一片瓦砾。至元四年(1267),穆斯林建筑学家亦黑失儿丁,以金中都东北镜子外大宁宫为中心,重新规划建筑了新的都城。

亦黑迭儿丁,又译作“也黑迭儿”,西域人。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八月,任茶迭儿局诸色人匠总管府达鲁花赤兼领监宫殿。茶迭儿蒙语“庐帐”之意,是元代管理宫殿和城市建设的专门机构。据欧阳玄《圭斋集》卷9《马哈马沙碑》记载,当时“属以大业甫定,国势方张,宫室城邑,非巨丽宏深元以雄视八表”。国力强大、威震四方的元朝,为显示自己的力量和威望,需要一个规模宏伟、庄重华丽的首都。显然,蒙古传统支架庐帐的办法,无法完成这项任务。因此,亦黑迭儿丁决定采用中国传统的建筑制度,建成一个颇具规模的大都市。于是,他“受任劳贳,夙夜还遑,心讲目算,脂受肱麾,咸有成画”,为大都建筑设计呕尽了心血。

正式建城之前,亦黑迭儿丁及其同事们一起进行了测量地形的工作,按地形的倾斜走向,铺设下水道,装置排水设备。然后根据中国传统习惯,结合历史发展的条件和地理特点,制定了一个全城的总体规划。为充分体现元代封建统治者的威严,亦黑迭儿丁将皇宫摆在全城最突出、最重要的地位,使之处于全城的中心点,同时,他又采取一种非凡的艺术手法,将庄严雄伟的宫殿建筑与妩媚多姿的自然景物紧密结合,联为一体,取得一种人工美与自然美相互辉映的效果。

大都城的具体布局:以太液池及琼华岛(今中南海和北海)为中心,沿太液池两岸建三组宫殿。东岸属于皇帝的一组宫殿,叫大内,即如今紫禁城的前身。西岸分为南北两部分,北有兴圣宫,南有隆福宫。分别属于太子和太后。连接东西两岸的,是一座大木桥,即今北海大桥的前身。大内北面,即今景山公园一带,是广大的绿化带,有一桥梁将绿化带与其西侧琼华岛相连,这里名为“灵囿”,是当时的皇家动物园,饲养着一些珍禽异兽。三组宫殿群、太液池、琼华岛、灵囿,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成为整个大都的核心。环绕此核心,筑起一道城墙,称萧墙,是为皇城。皇城外又有三组建筑物,具有布局上的特殊意义:皇城东面,即今东四附近,有帝王祭祀祖先的场所大庙;皇城西面,今西四附近,有帝王祭祀土地和五谷之神的场所社稷坛;皇城北面;今什刹海北岸,有钟楼(中心阁)和彭楼(齐正楼),是全城报时中心,也是城内最大的商业市场和贸易中心。以钟楼为中心,在东西南北四面建大城,其中东、西、南三面大城,每面皆设三座城门,唯北面设二门,共十一座城门。相对的城门之前,有宽广平直的通衢大道,可通马车,城内街巷分四种:大街、小街、大巷、胡同。“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六十四大巷,二千九胡同”。纵横相间的大街,将全城分为50个坊,每坊各有名称,是居民的居住单位。

显然这是一种规模巨大,规划性很强的帝都设计。中国古代关于帝都建筑的理想是这样
的:正方形的大城,四面各三座城门,城内有笔直的通衢;大城的中心,前为朝廷宫阙,后为商业市场,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形成“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体制。亦黑迭儿丁设计的元大都,正体现了这种理想。它虽非绝对正方形,但对这种中国古都建筑体制绝无任何损害。钟鼓楼的安排,似乎与清真寺大殿后面建望月楼相一致;南北城门故意安排不同,也与阿拉伯风格清真寺故意不对称的格局相同。据此,我们有理由提出,亦黑迭儿丁设计大都时是否从阿拉伯地区清真寺建筑中受到一些启发?这种推测无论是否符合设计师的本意,有一点则是可以肯定的:亦黑迭儿丁这位穆斯林建筑设计大师,对中国传统的建筑体制没有生搬硬套和机械模仿,而是在继承中有发展,采纳中有创新,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古代城市建筑艺术。

当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1901-1972)指出:北京是“历史留下来的杰
作”,“它是封建社会的精华,它完整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是一个巨大的博物馆。”今天,当我们徜徉在这座巨大的博物馆中,欣赏着历史留下的这份杰作时,能不缅怀它最早的建筑设计者亦黑迭儿丁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