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ftp脚本:现在还有多少城市设有“工读学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9 13:10:25

很多城市都还有工读学校 但是这类学校存在是否合理?前景及走向如何,已有很多不同意见 下面是复制的一篇文字 你自己看看吧

中国的工读学校,借用了前苏联“高尔基工学团”的概念。前苏联的工学团主要是收养二战后的流浪儿,中国赋予其新的寓意,主要在工读学校收教具有犯罪倾向、有违法行为、有严重道德问题、对社会有严重危害的未成年人。

关于工读学校引发的争议,从未间断过。围绕工读学校存在的必要性、工读学校对犯罪青少年权益的侵害及教育的有效性等问题的说法此起彼伏,同时,媒体对此也是竞相报道,甚至长篇累牍。

我读了许多关于工读学校的报道与评论,发现大都是罗列工读教育反对者与支持者的呼声,偶而有那么一两家媒体会由问题引申出体制方面的东西,如南方某报纸刊登了接受其采访的重庆教育委员会唐育国先生对工读学校事宜的看法:“有关法律已经肯定了它的存在,改革计划经济时代的这个产物,需要勇气与真正能落实的合理政策。”

令人遗憾的是,对于半个世纪前工读学校这样的产物,为什么它存活至今而且“生源不断”的问题却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关注最多的是青少年犯罪后接受工读教育的利与弊,而对于为什么普通学校的德育功能会出现如此大的漏洞,使得那么多的青少年被送往工读学校接受教育的问题却视而不见——即关注“标”而不关注“本”。

我想,一方面是我们思维肤浅的表现,而媒体的引导不力同样应受到指责。将人们的目光更多的引向“标”的方向而非“本”的方向,这是媒体责任的缺失,不仅对事件的症结与事无补,反而减弱了有关部门对事件的审察有度及采取有关措施的意识与决心。

每当面对类似工读学校的话题时,总有那么几种形式的媒体进入人们的视线。一种是打着人文关怀的旗号回避人文问题,甚至借机呆板地宣扬国家的口号,不会对事情本身带来一丁点转机,这是人们深恶痛绝的一种媒体,我将这种媒体称之为“口号宣扬型”的媒体;一种是以“铁肩担道义”为宗旨,对出现的事件加以报道、评论,但它注重的往往是涉及国家体制改革边缘的旨在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的一种表达方式,而非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如我在本文开始提及的治标不治本的“遗憾”,这是一种“片面张扬型”的媒体;还有一种媒体,它对时弊的批评并不热烈,也不动辄将问题的症结归因于“体制缺陷”,而是对事件进行研究后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好“药方”,我称之为“务实型”的媒体。

转型期的媒体在社会公器职能、权力制衡职能、舆论导向职能方面都存在异化的危险倾向。它们针砭时弊,及时报道人民所关注与人民权益密切相关的话题,但报道的目的却是广而不精,浅而不深式的“应付任务”,这与只宣扬国家口号相比,有比较大的进步,但如何使人民的利益得到切实的保障,如何使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不再重演,却得不到媒体的“宠爱”。尽管体制上的障碍阻碍了媒体原始职能的得力发挥,但自身运作与职业态度的歪曲却更值得媒体去反思、反省。我们讨厌“口号宣扬”型媒体的劣根性,但我们同样不欢迎“片面张扬型”媒体的治标不治本,我们需要的是务实的作风与使公民权利得到切实维护的作法。

工读学校反映的问题只是媒体导向不力及责任感的缺失之“冰山一角”,我们期待体制方面束缚的早日结束,期待媒体自身改革与创新的早日进行;当然,作为普通公民,我们在人文关怀与被关怀中,亟需增强自己的——怀疑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