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上学歌曲试听:求<切韵序>和<颜氏家训>的翻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9 13:46:02
啊~~~~是我不对啊 我说的是 颜氏家训音辞篇 啦 能帮忙找找吗?

颜氏家训---------兄弟
兄弟不睦,则子倒不爱;子倒不爱,则群从疏薄;群从疏薄,则僮仆为伊敌矣.如此,则行路皆躇其面而蹈其心,谁救之哉!人或交天下之士,皆有欢爱,而失敬于兄者,何其能多而不通通少也!人或将数万之师,得其死力,而失恩于弟者,何其能疏而不能亲也!

娣姒者,多争之地也,使骨肉居之,亦不若各归四海,感霜露而相思,伫日月之相望也.况以行路之人,处多争之地,能无间者,鲜矣.所以然者,以其当公务而执私情,处重责而坏薄义也;若能恕已而行,换子而抚,则此患难与共不生矣.

人之事兄,不可同于事父,何怨爱弟不及爱子乎?是反照而不明也,沛国刘进,尝与史献连栋隔壁,献咱之数声不应,良久方答;献怪问之,及曰:”向来未着衣帽故也.”以此事兄,可以免矣.

注: 兄弟不和睦,倒子之间就不会互相爱护;侄子之间不互相爱护,家族中的子弟就疏远淡漠;家族中的子弟疏远淡薄,那么仆役之间也互相视为仇敌.这样的话,若是遇到外人的欺侮,谁又会来相救世主呢?有的人结交天下之士,与他们都友好相处,关系融洽,但却不能尊重兄长.为什么能够亲近那么多人却不能尊重兄长呢!有的人能率领几万军队,赢得将士的心,使将士为他卖力;但却对弟弟无情无义.为什么能够亲善疏远的人却不能亲近弟弟呢!

妯娌之间,是很容易产生纠纷的,即使是同胞姐妹,让她们成为妯娌住在一起,也不如让她们远嫁各地,这样,她们反而因感受霜露的降临而互相思念,仰观日月的运行而遥相盼望.何况妯娌本是陌路之人,处在容易闹纠纷的环境里,互相之间能够不产生嫌隙的,就太少了.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大家面对家庭中的集体事务时却出以私情,肩负重大的家庭责任却心怀人人的区区恩义.如果她们能够本着仁爱之心行事,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加以爱抚,则这种弊端就不会产生了.

有的人侍奉兄长,不肯同侍奉父亲一样,为什么却要埋怨兄长怜爱弟弟不如怜爱儿子呢?这是由于不能清醒地将心比心造成的,沛国的刘进曾经与兄长刘献隔壁而住,刘献叫他好几声,他没有应声,过了一会儿才回答.献感到奇怪就问他,他说:”刚才没有穿戴整齐.”像这样敬奉兄长,就不必担心哥哥对自己的情义了.

文章太长啊,希望LZ去新华看看哟。

待解决
求<切韵序>和<颜氏家训>的翻译~~~~
悬赏分:15 - 离问题结束还有 13 天 17 小时

问题补充:啊~~~~是我不对啊 我说的是 颜氏家训音辞篇 啦 能帮忙找找吗?
提问者:amy4884959 - 试用期 一级

答复 共 1 条

颜氏家训---------兄弟
兄弟不睦,则子倒不爱;子倒不爱,则群从疏薄;群从疏薄,则僮仆为伊敌矣.如此,则行路皆躇其面而蹈其心,谁救之哉!人或交天下之士,皆有欢爱,而失敬于兄者,何其能多而不通通少也!人或将数万之师,得其死力,而失恩于弟者,何其能疏而不能亲也!

娣姒者,多争之地也,使骨肉居之,亦不若各归四海,感霜露而相思,伫日月之相望也.况以行路之人,处多争之地,能无间者,鲜矣.所以然者,以其当公务而执私情,处重责而坏薄义也;若能恕已而行,换子而抚,则此患难与共不生矣.

人之事兄,不可同于事父,何怨爱弟不及爱子乎?是反照而不明也,沛国刘进,尝与史献连栋隔壁,献咱之数声不应,良久方答;献怪问之,及曰:”向来未着衣帽故也.”以此事兄,可以免矣.

注: 兄弟不和睦,倒子之间就不会互相爱护;侄子之间不互相爱护,家族中的子弟就疏远淡漠;家族中的子弟疏远淡薄,那么仆役之间也互相视为仇敌.这样的话,若是遇到外人的欺侮,谁又会来相救世主呢?有的人结交天下之士,与他们都友好相处,关系融洽,但却不能尊重兄长.为什么能够亲近那么多人却不能尊重兄长呢!有的人能率领几万军队,赢得将士的心,使将士为他卖力;但却对弟弟无情无义.为什么能够亲善疏远的人却不能亲近弟弟呢!

妯娌之间,是很容易产生纠纷的,即使是同胞姐妹,让她们成为妯娌住在一起,也不如让她们远嫁各地,这样,她们反而因感受霜露的降临而互相思念,仰观日月的运行而遥相盼望.何况妯娌本是陌路之人,处在容易闹纠纷的环境里,互相之间能够不产生嫌隙的,就太少了.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大家面对家庭中的集体事务时却出以私情,肩负重大的家庭责任却心怀人人的区区恩义.如果她们能够本着仁爱之心行事,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加以爱抚,则这种弊端就不会产生了.

有的人侍奉兄长,不肯同侍奉父亲一样,为什么却要埋怨兄长怜爱弟弟不如怜爱儿子呢?这是由于不能清醒地将心比心造成的,沛国的刘进曾经与兄长刘献隔壁而住,刘献叫他好几声,他没有应声,过了一会儿才回答.献感到奇怪就问他,他说:”刚才没有穿戴整齐.”像这样敬奉兄长,就不必担心哥哥对自己的情义了.

文章太长啊,希望LZ去新华看看哟。
回答者:xubowen930307 - 魔法师 四级 12-21 13:14

开皇初年的时候,仪同刘臻等八个人一块到法言家里做客。夜深酒足之后,大家谈论起了音韵。因为(前代和当代以及)现在各地的语音和声调不同,各种韵书的取舍也就不相同。南方音过于清浅,北方音含有更多的重音浊音;西北地区把去声读为入声,西南地区的平声则读得类似去声。有把支、脂、鱼、虞看作同一个韵的,还有把先、仙、尤、侯共用一个上字来切的。如果为了临文用韵的便利,那么清浊就可通用;但如果要剖析声韵,那么就需要区分轻音和重音了。在这些方面,吕静的《韵集》,夏侯泳的《韵略》,阳休之的《韵略》,周思言的《音韵》,李季节的《音谱》,杜台卿《韵略》等韵书的描述相互不同(甚至矛盾)。南方的韵书取韵和北方大不相同。于是我们讨论南北方读音不同与古今语音的相同和差别之后,打算进一步来选择精精炼准确的标准,除去舒缓之类含糊的记音词语。其中,萧该、颜之推作了较多的决定。魏彦渊对法言说:“向来都是讨论难处,既然有疑点的地方都解决了,为什么不随着我们的讨论把它们记录下来呢?我们几个人定下来的就算是确定了的。”陆法言于是在灯下提笔粗略地记录了纲要。后来请教了许多懂音韵的人,得到了音韵学的精华,于是进一步涉猎其他方面的知识,加上担任小官,十几年间,一直没有时间整理那晚所记的东西。现在获罪被降为平民,私下里教育弟子们说,只要作文章想有辞采,就必须明白声韵。我现在隐居在山野里,交往游学阻隔断绝,有疑问迷惑的地方,却无处询问。以前的朋友们,亡故的已经和我生死异路,我空有让他们复生的叹息;活着的因为贵贱不同路的道理和我疏远了,我拥有与他们绝交的意旨。于是取来各种韵书和古往今来的字书,按照那晚所记的提纲,编辑成五卷本《切韵》。分析区别了语音中细小的差别与轻微的不同。没有卞和“泣玉”的执着,也没有吕不韦悬金求人指瑕的自信。写的书只能“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我曾经奇怪司马迁为什么敢说这样的大话;笑而不应刘歆怕写的书会被人“持以盖酱”的苦恼,我现在嘲笑这是因为扬雄口吃不能回答。我编辑《切韵》并不是擅自独行,而是叙述众多贤人的遗命。怎么敢奢望让这书在世上流行呢?但求只用于教授自家的子孙。写这篇序是辛酉年,也就是大隋朝文帝仁寿元年(6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