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精细化管理口号:《咏史》这首古诗的翻译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9 17:47:09
咏史
唐.戎昱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民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左臣。

在汉代的史籍记载中,笨拙的计策是和亲联姻。
打江山开创国家要依靠英明的君主,而保卫国家的安危就托附女人了。
怎么能指望女人的美貌,就以为可以让西北的匈奴稳定停战。
长眠地下的列祖列宗告诉我,谁能成为辅助君王的人。

《咏史》.唐.戎昱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翻译:
在汉代的史籍记载中,笨拙的计策是和亲联姻。
打江山开创国家要依靠英明的君主,而保卫国家的安危就托附女人了。
怎么能指望女人的美貌,就以为可以让西北的匈奴稳定停战。
长眠地下的列祖列宗告诉我,谁能成为辅助君王的人。
注释:
青史:古时用竹简记事,所以后人称史籍为青史。
和亲:中国古代中原汉族封建王朝的皇室与边疆少数民族上层之间,为保持和好而联成的姻亲关系。约始于西汉,高祖刘邦曾以宗室女嫁匈奴单于,缓和了匈奴的袭扰;元帝竟宁元年(前33年)以宫人王昭君嫁与匈奴呼韩邪单于,对结束汉、匈百年争战而和好起了一定作用。其后各王朝均效袭。如唐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亲,增进了汉与吐蕃的经济文化联系。唐时与突厥、回鹘、浑吐谷等均有联姻。宋代,契丹与党项、回鹘等少数民族上层之间的和亲,对缓和民族矛盾、维护中原王朝统治,促进民族间友好关系的发展及经济文化交流有积极作用。

很抱歉啊,这首诗我以前曾经有一本书,历年有过,后来我忘了是那一本了,所以我找不对它的翻译了,只好先给你找来这些,看看吧,兴许对你有些帮助.
不好意思啊
中唐诗人戎昱这首《咏史》,题又作《和蕃》,最早见于晚唐范摅的笔记小说《云溪友议》“和戎讽”条。据说,唐宪宗召集大臣廷议边塞政策,大臣们多持和亲之论。于是唐宪宗背诵了戎昱这首《咏史》,并说:“此人若在,便与朗州刺史。”还笑着说:“魏绛(春秋时晋国大夫,力主和戎)之功,何其懦也!”大臣们领会圣意,就不再提和亲了。这则轶闻美谈,足以说明这首诗的流传,主要由于它的议论尖锐,讽刺辛辣。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政治讽刺诗。唐代从安史乱后。朝政紊乱,国力削弱,藩镇割据,边患十分严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边境各族人民备罹祸害。所以诗人对朝廷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视为国耻,痛心疾首。这首讽喻诗,写得激愤痛切,直截了当,一针见血。

在中唐,咏汉讽唐这类以古讽今手法已属习见,点明“汉家”,等于直斥唐朝。所以首联是开门见山,直截说和亲乃是有唐历史上最为拙劣的政策。实际上是把国家的安危托付给妇女。三联更鞭辟入里,透彻揭露和亲的实质就是妄图将女色乞取国家的安全。诗人愤激地用一个“岂”字,把和亲的荒谬和可耻,暴露无遗。然而是谁制订执行这种政策?这种人难道算得辅佐皇帝的忠臣吗?末联即以这样斩钉截铁的严峻责问结束。诗人以历史的名义提出责问,使诗意更为严峻深广,更加发人思索。此诗无情揭露和亲政策,愤激指责朝廷执政,而主旨却在讽谕皇帝作出英明决策和任用贤臣。从这个角度看,这首诗虽然尖锐辛辣,仍不免稍用曲笔,为皇帝留点面子。

对于历史上和亲政策的是非得失要作具体分析,诗人极力反对的是以屈辱的和亲条件以图苟安于一时。由于“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一联,击中了时政的要害,遂成为时人传诵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