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涉母大侠全部作品:三味书屋的三味是什么意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7 12:54:54

何为“三味”,古人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前人对读书感受的一种比喻,“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种体验合称为“三味”。其二是“三味”出自宋代李淑《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这是把诗书子史等书籍比作佳肴美味,比喻为很好的精神食粮;鲁迅读书的“三味书屋”两旁屋柱上有一副抱对,上书:“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可见“三味书屋”中的“三味”应该用的就是这个意思。其三是借用佛教语言,“三味”即“三昧”,是梵文samadhi的音译,原指诵读佛经、领悟经义的三重境界:一为“定”,二为“正受”,三为“等持”,意思是说,诵经之前要止息杂念,做到神思安定专注;领悟经义态度必须端正,具有百般恭敬的虔诚;学习过程中要专心致志,保持始终如一的精神。随着佛教思想与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三昧”逐渐引申为对事物本质精神意义的概括,有“个中三昧”,“得其三昧”等说法,用来比喻领悟学问的精确与深刻。

“三味”指哪三味昵?解释至少有五种。

第—种,三国时的学问家董遇曾说过,冬天是一年中多余的时间,夜晚是一天中多余的时间,阴雨天是晴天多余的时间,劝勉人们应当利用一切空余的时间来努力学习。宋代文学家苏轼对董遇的这一说法极为赞赏,曾作诗说“此生有味在三余。”后来,寿镜吾的祖父寿峰岚认为,学习中就要凭借“三余”精神努力进取,并据此将“三余书屋”改为“三味书屋”。

第二种, 《增广诗句题解汇编》卷四载李淑《邯郸书目》:“诗书为太羹,史为杂俎,子为醯醢,是为书三味。”意思是说,经书如肉汤,史书如肉块,子书如肉酱,说读这三类书正如品尝这三种食物一样,各具特色,风味迥异,称之为“三味”,因而将书房取名为“三味书屋”,寓含博览群书之意。

第三种,古语说:“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意思是说,读四书五经之类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读经典史记如尝丰盛的菜饭;而读诸子百家学说,则味如酱醋,好比烹调中的作料。“三味”取名于此。

第四种,当年的房主人、鲁迅的塾师、清末秀才寿镜吾认为“读书有味”,加之书屋后园子里种了梅花和桂花两种树,称为“二味”,合起来便是“三味”。

第五种,寿镜吾的子孙对“三味”的解释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意思是为人要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满足于粗茶淡饭,不羡慕山珍海味的享受;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意味。
http://cache.baidu.com/c?word=%C8%FD%CE%B6%3B%CA%E9%CE%DD%2C%C8%FD%CE%B6%3B%D6%B8%3B%C4%C4%3B%C8%FD%CE%B6&url=http%3A//a3206%2Ecom/sxindex/showpages%2Easp%3Fid%3D2568%26sortid%3D28&b=0&a=35&user=baidu

广泛被人认可的解释有如下三种

其一,最有权威的说法是屋主寿镜吾的儿子寿洙邻的解释。他说: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意思是说三味是指学习内容而言的。 

第二种说法是,三味即再三体味,反复钻研、体会,思考。是就学习方法而言的。 

第三种说法是,三味是指“布衣暖、菜根香,读书司滋味长。”这种说法是寿镜吾的孙子寿宇提出的。“布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作老爷。“菜根香”是说满足于粗茶淡饭,不羡慕、不向往山珍海味的享受。“读书滋味长”是说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意味。 

第一种是最权威的,但是我们还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比如,我上学的时候学过三味指:经、史、子。经,指的是经典,课本;史,指的是历史;子,指的是老师。



三味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也是鲁迅12岁至17岁求学的地方,位于都昌坊口11号。塾师寿镜吾(晚署镜湖),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他的为人和治学精神,给鲁迅留下难忘的印象。寿镜吾在这里坐馆教书达60年,从房屋建筑到室内陈设以至周围环境,基本保持当年原面貌。三味书屋是三开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坐东朝西,北临小河,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鲁迅曾写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中的三味书屋说的就是这里。



何为“三味”,古人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前人对读书感受的一种比喻,“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种体验合称为“三味”。其二是“三味”出自宋代李淑《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这是把诗书子史等书籍比作佳肴美味,比喻为很好的精神食粮;鲁迅读书的“三味书屋”两旁屋柱上有一副抱对,上书:“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可见“三味书屋”中的“三味”应该用的就是这个意思。其三是借用佛教语言,“三味”即“三昧”,是梵文samadhi的音译,原指诵读佛经、领悟经义的三重境界:一为“定”,二为“正受”,三为“等持”,意思是说,诵经之前要止息杂念,做到神思安定专注;领悟经义态度必须端正,具有百般恭敬的虔诚;学习过程中要专心致志,保持始终如一的精神。随着佛教思想与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三昧”逐渐引申为对事物本质精神意义的概括,有“个中三昧”,“得其三昧”等说法,用来比喻领悟学问的精确与深刻。

1.“三味”的解释有三种:1.“诗、史、子”为三味;2.“经、史、子”为三味;3.粮食、蔬菜、佐料为三味。《三味书屋》中的“三味”当为前两种中的一种。
2.三味是以三种味道来形象地比喻读诗书、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