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乳的按摩手法:求“凡高”生平事迹和其作品的特点的文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3 03:18:29
求“凡高”生平事迹和其作品的特点的文章,字数要求不高,只要四五百字就够了
结合凡高的个人简历和艺术风格,谈谈他的艺术感染力和在美术史上的意义个影响

凡高简介

"他的一生是人所经历的最为艰难困苦又成就辉煌的一生..."
37岁的凡高在绝望中开枪自杀...
到了今天,凡高已成为被人顶礼膜拜的伟大艺术家,一个异类,一个艺术史上永恒的天才和苦行僧... ----- [凡高艺术馆]

十九世纪伟大的艺术巨匠文森特·凡·高 (本站简称凡高) 1853年3月30日出生在荷兰南部尊得特一个牧师家庭。他父亲叫西奥多卢·凡·高是当地牧师。母亲叫安娜·科尼莉亚,4年后,凡高的弟弟提奥出生,他是凡高一生中最大的也是最坚定的支持者与崇拜者。
小时候的凡高不爱学习,但他很有语言天赋。他会说英语,德语,法语,还会用它们写信。再加上后来学习宗教时学的拉丁语和希腊语,还有母语荷兰语,他总共会六种语言。这说明凡高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不是个疯子!这一点必须澄清!请见《"疯子"是不可以用来形容他的》一文。
1861年凡高进入小学读书。1869年,16岁的凡高在画商文森特伯伯(与凡高同名,简称文森特伯伯的介绍下,进入巴黎古比尔公司(当时欧洲最大的画廊)的海牙分店工作。这家店是文森特伯伯一手创建的。现在的经理是年轻的特斯蒂格先生。店里出售绘画作品和名画复制品。凡高在那儿当店员。后因工作出色被转到伦敦分店工作。凡高质朴,真诚,热情的性格,使别人都很喜欢他,他的前途似乎也是一片光明,因为他的伯伯是当时欧洲最大的画商之一,而他被认为是这位著名画商的理想继承人。
凡高在这段日子里通过工作,学习了大量的艺术知识,也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凡高一生都很爱读书,从他的信中就可以看出),这使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有了很高的艺术鉴赏力,这也为他日后成为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打下了基础。他最喜欢的画家是米勒,伦勃朗,布雷顿等人。
1871年,父亲被调往海尔沃特。
1872年夏天,凡高回到海尔沃特看望双亲,与在外地上学的弟弟提奥见面。8月,提奥前往海牙,凡高与弟弟度过了一段愉快而难忘的日子。提奥走后,他们开始了长达一生的书信来往。这650多封凡高写给提奥的书信,是我们了解凡高的最重要的资料。(请见本站凡高书信集)
1873年,提奥开始在古比尔公司布鲁塞尔分店工作,与凡高成了同行。
1874年,凡高在伦敦向房东的女儿求婚失败,受到了第一次巨大打击。心灰意冷的他对工作失去了热情,顾客和同事都对他很有看法。终在1876年初,凡高被古比尔公司解雇。
凡高通过报纸上的招聘广告,求得了一份老师的工作。1876年4月,他来到英国的海边城镇拉姆斯盖特 ,在斯托克斯先生办的学校当没有薪水的见习教师。7月,学校迁往艾勒沃斯,但试用期过后凡高仍没有领到工资。他开始另谋出路。这时,他有幸结识了当地的琼斯牧师,并在牧师所办的学校任助理教师,后来做起了助理牧师,甚至凡高有了自己的第一次传教。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因为在伦敦失恋后,就已经投身了宗教,并成了一名“宗教狂热分子”。
12月,凡高回家过圣诞节。此后再没有返回英国。具体原因不详。
1877年,又是在文森特伯伯的帮助之下,凡高到多德雷赫特一家书店当店员。但因为他全身心地投入了宗教,怠慢了工作,4个月后再次失去了工作。
1877年5月,经父亲同意,他来到阿姆斯特丹,住在当时是荷兰海军司令的约翰伯伯家准备神学院的入学考试。凡高的舅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师,给他找来了最好的老师。但因为急于从事实际工作和痛恨晦涩的拉丁文和希腊文,他放弃了继续学习。
1878年7月,又进入布鲁塞尔传教士学校学习,但还是没有取得毕业任命书。
同年12月,他毅然前往比利时博里那日矿区从事牧师工作。那是一个如地狱一般的地方,矿工们过着非人的生活,经常有瓦斯爆炸事故。为了给矿工们最大帮助,凡高与矿工们吃住在一样的破房子里,并把自己全部的食物和物品送给他们,后因工作过于“热情”,形象过于“丑陋”,教会认为他损坏了牧师的形象,把他解雇了。但凡高的行为得到了矿工们的尊重,有些人把他看作一位圣人。
再一次被解雇后的凡高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继续义务从事传教和救助工作。这时,他打算从事艺术了!
1880年10月,在朋友的推荐下,前往布鲁塞尔边学习边创作。
1881年4月,凡高返回父母居住的埃顿。他开始了绘画的学习和创作,而他的家人和亲戚已开始对他失望(其实一直都很失望)。可是此时,凡高深埋心底的对艺术的热情才刚刚开始燃烧。
在埃顿期间,他爱上了刚刚丧夫的表姐凯(就是曾帮助过凡高的牧师舅舅的女儿 ),他和凯很谈得来,但当他提出要和她结婚时,又一次被拒绝了!凯逃回了阿姆斯特丹。痴情的凡高到凯双亲的住处找她,但凯的父亲拒绝了凡高的请求,凡高将一只手放到点燃的蜡烛上,故意让火烧自己,凯的父亲最后不得不吹灭了蜡烛......凡高还是离开了。
又一次遭到打击的凡高来到海牙,他得到了已经很有名气的画家亲戚安东·莫夫(又译成毛威)的帮助,凡高在莫夫的指点下,绘画技法进步很快。他还得到了海牙古比尔分店经理特斯蒂格的支持。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比如凡高曾拒绝莫夫的建议:画石膏像。不过比较合理的说法是,因为凡高与*女西恩交往,才最终与莫夫和特斯蒂格绝交。他的生活又陷入了困境。他只能*弟弟提奥每月寄来的钱维持生活,而这种*弟弟养活的生活一直持续到凡高自杀。
1882年2月,凡高结识了*女西恩并同她同居。出于对其悲惨生活的同情,凡高决定和西恩一起过平静的生活。所有人都反对他们的结合,甚至是提奥。他们最终还是分手了。
9月中旬,与西恩分手后的凡高,离开海牙前往荷兰北部的德伦特,开始了几个月的流浪与创作。
1883年底已30岁的凡高来到父母在纽南的新家。
1885年3月26日,凡高的父亲去世。当年凡高完成了他的一幅著名作品(所谓著名是后来人的评价,当时的凡高根本无人知晓)《吃土豆的人》。这个时期的凡高受到荷兰画派,伦勃朗等画家的影响,画面深沉,厚实,有极强的乡土气息。而喜欢画农民一方面是出于对劳动者的尊敬和崇尚,也是受了他的精神导师----米勒的影响。
1885年11月,凡高到安特卫普一边创作一边学习。他开始推崇卢本斯,还接触了日本浮世绘。
1886年2月,凡高突然前往巴黎与弟弟提奥同住。提奥在当时已是小有名气的画商了,他十分推崇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在弟弟的介绍下,凡高结识了保罗·高更、埃米尔·贝尔纳、图卢兹-劳特累克、卡米尔·毕沙罗、修拉等画家。还结识了经营绘画用品的唐基。这一时期的凡高深受印象派绘画的影响,画面变得明亮、清新,并运用了如点彩法等的一些印象派技法。同时,他也开始了著名的自画像的创作。
1888年初,35岁的凡高厌倦了巴黎的城市生活,来到法国南部小城阿尔寻找它向往的灿烂的阳光和无垠的农田。他租下了"黄房子",准备建立“画家之家”(又称“南方画室”)。他的创作真正进入了高潮。《向日葵》《夜间咖啡座-室外》《夜间咖啡座-室内》《收获景象》《海滨渔船》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但他依然只能*提奥的资助生活。
在阿尔期间,凡高认识了邮递员鲁林,善良的鲁林可能是凡高在阿尔唯一的朋友。凡高还为他们一家画了很多肖像画。
10月,高更来到阿尔与凡高同住,这是凡高梦寐以求的。他为了装饰高更的屋子,打算画一打(12幅)的向日葵,可惜没有完成。他对高更的感情很复杂。他很尊重高更,但他们因性格上的差异和艺术上的分歧经常争吵。后来凡高因过度劳累,而变得时常精神失常。在一次与高更争吵后,他失去理智,企图“刺杀”高更,高更跑开后,凡高回到“黄房子”,割下了右耳的一部分献给了一个当地*女...这就是著名的“割耳事件”。高更走了,凡高想建立“画家之家”的宏伟计划就此终结。他也陷入了精神疾病的泥潭。
1889年4月,提奥结婚了。
5月,凡高怀着复杂的心情来到圣雷米的修道院接受精神病治疗(凡高得的应该是癫痫病,有人研究得到的结论认为:凡高得这种病有遗传因素,因为他们家族有这种病史)。
他每隔一段时间就发一次病,但平时他极为清醒(癫痫病人在不发病时就像常人一样),还创作了大量作品。这时的凡高已完全超越了印象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用心灵作画的大师!
凡高认为:绘画不能仅仅满足于模仿事物的外部形象...而应当在凭感觉与真实地描绘自然的同时,表达艺术家的主观见解和情感,使作品具有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可以说,用绘画表达艺术家的主观感受是此后一些画派,甚至整个现代艺术的主题。可在当时,凡高和高更等人根本不被理解,所以凡高一生只卖出过一幅油画,他近十年的艺术创作都是在提奥的资助下进行的。《星月夜》是圣雷米时期最著名的作品,也可以说是他所有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
1890年5月,凡高前往巴黎,与弟弟提奥和他的妻子,及他们刚出生一年多的儿子见面(凡高的侄子也叫文森特·凡·高,后来成为出色的工程师,荷兰阿姆斯特丹凡高美术馆就是在他的奔走下建立的。)
5月21日,凡高搬到巴黎附近的奥维尔接受加歇医生的治疗。一切都很顺利。但《麦田与乌鸦》这一著名作品被认为预示了凡高的死亡。
7月27日,星期天。在外出写生时,凡高开枪自杀!但没有打中要害,被人抬回家,他拒绝接受治疗。(也有说是子弹太深了,已无法医治。)
7月28日一早,提奥赶到奥维尔。他坐在凡高床边和他一起回忆童年的时光......
凡高说:“痛苦将永存”
7月29日黎明,凡高逝世。
7月30日,举行了葬礼。参加葬礼的只有提奥,加歇,贝尔纳,鲁西安·毕沙罗(著名画家毕沙罗之子),唐基。
自杀后,在凡高身上发现的一封信中,凡高说:“说到我的事业,我为它豁出了我的生命,因为它,我的理智已近乎崩溃。”
提奥因过于悲痛也卧床不起,在凡高去世六个月后,也去世了。
后来,他与凡高一同葬在奥维尔墓园。他们兄弟的故事将感动全世界。
此后,在提奥妻子乔安娜的努力下(她把凡高的画借出展览。其实,在凡高临死前,已经有评论家赞美凡高了),凡高的名望越来越大。
1907年凡高的母亲去世。他活到了他儿子成名的那一天-------,她还为曾扔过凡高的画而感到后悔。
提奥的妻子乔安娜整理了凡高堆积如山的油画和素描,及写给提奥的几百封信。
1914年,凡高书信集出版。凡高的一生渐渐被全世界的人所知。
1927年,乔安娜去世。
1934年,《渴望生活----凡高传》出版。到了今天,此书已销售几千万册,许多人是通过这本书才喜欢上凡高的。
1962年,在凡高侄子的努力下,荷兰政府修建了阿姆斯特丹 国立凡高美术馆,永久珍藏凡高的作品和书信。这也是现在收藏凡高作品最多的艺术馆。
1978年凡高的侄子去世。他生前看到了凡高美术馆的建成。
到了今天,凡高已成为举世闻名的艺术大师......
他的《加歇医生像》仍保持着世界艺术品拍卖的最高纪录------8250万美元。
凡高37岁就死了,他的主要作品都是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完成的。现存有油画800余幅,素描1000余幅,还有水彩,版画等作品。本站只选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作品向大家展示。
凡高是用心灵作画的大师。他说:“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肉体和灵魂,为了它,我甘冒失去生命和理智的危险。”
凡高,高更,塞尚,都是后印象派的杰出画家,他们都超越了印象派绘画,是现代艺术的导师和照亮人类艺术史的永恒的明星!

注:1987年3月伦敦古画拍卖市场上凡高的《向阳葵》被日本安田火灾海上保险公司以2250万英磅的高价买下。(按近期比价 1英磅=15。8元人民币,约合人民币35550万元,即:3亿5仟5百5拾万元,另一次拍买会上《加歇医生像》以8250万元美元成交,仍保持着世界艺术品拍卖的最高纪录,约合人民币6、8475亿元,真可谓价值连城。)

简洁一点:
凡高简介

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 1853.3.30-1890.7.29)出生在荷兰一个乡村牧师家庭。他是后期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

凡·高年轻时在画店里当店员, 这算是他最早受的"艺术教育"。后来到巴黎, 和印象派画家相交, 在色彩方面受到启发和熏陶。以此, 人们称他为"后期印象派"。但比印象派画家更彻底地学习了东方艺术中线条的表现力, 他很欣赏日本葛饰北斋的"浮世绘"。而在西方画家中, 从精神上给他更大的影响的则是伦勃郎、杜米埃和米勒。

凡·高生性善良, 同情穷人, 早年为了"抚慰世上一切不幸的人", 他曾自费到一个矿区里去当过教士, 跟矿工一样吃最差的伙食, 一起睡在地板上。矿坑爆炸时, 他曾冒死救出一个重伤的矿工。他的这种过分认真的牺牲精神引起了教会的不安, 终于把他撤了职。这样, 他才又回到绘画事业上来, 受到他的表兄以及当时荷兰一些画家短时间的指导, 并与巴黎新起的画家(包括印象派画家)建立了友谊。

凡·高全部杰出的、富有独创性的作品, 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一六年中完成的。他最初的作品, 情调常是低沉的, 可是后来, 他大量的作品即一变低沉而为响亮和明朗, 好象要用欢快的歌声来慰藉人世的苦难, 以表达他强烈的理想和希望。一位英国评论家说:"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 这就是太阳。"他的画面上不单充满了阳光下的鲜艳色彩, 而且不止一次地下面去描绘令人逼视的太阳本身, 并且多次描绘向日葵。为了纪念他去世的表兄莫夫, 他画了一幅阳光下《盛开的桃花》, 并题写诗句说: "只要活人还活着, 死去的人总还是活着。"

人们如果确能真诚相爱, 生命则将是永存的。这就是凡·高的愿望和信念。可是冷酷和污浊的现实终于使这个敏感而热情的艺术家患了间歇性精神错乱, 病发之时陷于狂乱, 病过之后则更加痛苦。他不愿增加别人(尤其是弟弟提奥)的负担, 于1890年7月23日自杀, 几天后身亡。享年只有37岁。几个月后, 曾经把自己全部热爱和物力献给他的提奥也死去了。人们说: 提奥是为了凡·高而生的……

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

凡高一生都在追求完美,图实现超人的梦想,他为自己的艺术推出一个又一个目标,这些
目标展现了他痛苦的追求和永远无法替代的才华。凡高运用唯他所有的那种表现力量,创
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的充满激情的绘画类型,并以这种火一般的艺术激情创造出为世
人惊叹的艺术杰作。
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年),1853年3月30日生于荷兰北部尊
德特镇一个小康家庭。他是长子,长着一头红发,模样难看,脾气怪僻。父亲杜奥得利斯
是专职牧师,笃信上帝,为人和善,乐施好助。母亲安娜·柯尼莉亚·卡本托斯出身于海
牙世家。母亲的姐妹中有人患过羊癫疯,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这与凡高日后非正常的精
神状态不无关系。
凡高的家族中有许多人都从事与绘画相关的工作。三位伯父是当时著名的美术商人:
二伯父亨得利克·文森特在阿姆斯特丹开画廊,后迁至布鲁塞尔;三伯父在阿姆斯特丹经
营一个很有名的大画廊;与凡高同名的另一位伯父在海牙卖绘画材料,后来与当时最大的
巴黎画商--古比尔公司合股。凡高与弟弟提奥最初就在伯父的店里,即海牙的古比尔公
司工作。
凡高幼年曾随伯父们居住在有丰富藏画的布林旋哈维的别墅里。身处艺术氛围浓厚的
环境,凡高极早便接触到了绘画艺术。他在10岁以前所画的《狗》《草束》等素描作品线
条果断而准确,虽然还无法见其个性,但已可预见其日后在素描上所表现出的强韧力。

温馨的家族、慈爱的双亲和良好的绘画环境造就了凡高的善良和对自然的倾心关注和
敏感。这些品质影响了他为爱情、友谊和艺术献身的一生。
16岁时,凡高进入海牙的古比尔画廊工作,4年后被调往伦敦分店。工作是愉快的,白
天他包装书画,有机会接触各种艺术珍品;晚上他利用余暇欣赏图画,有时还情不自禁地
画上几笔。此时的凡高和所有刚走上社会的青年一样意气风发,充满了热情与朝气。

1.被解雇的传教士
当所有的事似乎都一帆风顺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件令凡高大受挫折的事情。1847年,凡高
痴情地爱上了房东的女儿尤尔秀拉。但这位少女并不在意这个木讷的荷兰青年,嫁给了别
人。初恋的痛苦使凡高的心灵蒙受耻辱,性格变得忧郁和暴躁,而他的生活也从此进入了
一段颠沛流离的时期。
失恋后的凡高愈来愈寡言,孤寂的他在这个时候渐渐趋向宗教,深深地沉浸在超越个体生
命的神圣思想中,无心从事画商工作。1875年12月,他悄悄地独自回乡。翌年春天被解雇
。之后,凡高辗转于巴黎、拉姆斯盖特(英国)、布鲁塞尔等地,作过店员、教师和学徒
工。这期间,他看到了下层人民的贫困,也很同情他们。为了“抚慰世上一切不幸的人”
他把希望寄托在宗教上。
1877年,凡高到阿姆斯特丹准备参加神学院的入学考试。他拼命学习,每天要花费18
至20个小时去钻研很深奥的教义和希腊文的动词变化。但艰深的功课使凡高深受打击。“
我只希望把和平带给贫苦的人,给予他们生活的安乐,使他们安于工作,我要做这一件事
,却为什么要经受这么多的挫折与痛苦?”
在阿姆斯特丹的求学期间,凡高一方面尽力实现做一名拯救人类悲惨灵魂的牧师的心
愿,另一方面对绘画的兴趣与日俱增。他常翻看《艺术》杂志,也常到美术馆去参观。米
勒、伦勃朗等艺术大师的作品给他以深刻印象,他开始临摹他们的作品,还常到野外写生
。但这种学习给凡高带来了矛盾的心理。把万千世界搬上画布的欲望与献身传道的愿望如
同两股烈火在他体内涌动。虽然后者(传道)暂时抑制着前者(绘画),但当两者汇合起
来时,对绘画的热望便变成一股强烈的火焰,熊熊地燃烧起来。不过在汇合之前,尚需经
历许多的迂回曲折和煎熬苦炼。每当凡高认为自己的想法超出正轨或是自己怠慢了应行的
义务时,便使用自我惩罚:躺在床上,用棒子打自己的背。不久,凡高自我放逐,搬到一
个没有任何家具的简陋房间,将漂亮衣服及其他东西施舍给别人。这种自我惩罚的倾向在
凡高以后的生活中,隐隐地呈周期性的反复。
1876年,厌倦了学习的凡高回到了埃登,并且已决心做一名画家。当时新寡的表姐凯
瑟琳住在他的家里。凡高对这位表姐非常爱慕,并进而求婚。但凯瑟琳却被凡高狂热的爱
情所惊吓,逃回了娘家。不死心的凡高追至阿姆斯特丹,把自己的手插入煤油灯中,恳求
与她见面。其后,凡高在海牙与妓女席恩同居,在明知其行为极不检点的情况下,仍把一
切都给了她,乃至在阿尔割下耳朵,最终在奥弗悲剧性地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些同样性质
的行为,都体现了凡高强烈的自戕倾向。这种倾向不仅仅生于对宗教信仰的狂热,更是为
了抗拒社会的不合理与世俗的种种法则,凡高的自我惩罚体现了他对现实的无能为力。这
同时也造就了他那近乎恐怖的,狂热而执着的情感。 直到现在,很多人仍认为凡高是
一个异于常理的天才,但回溯他绘画的历程,仔细阅读他遗留下来的一大堆书简,我们可
以知道,凡高履行了做人所应当恪守的原则,那就是对自己诚实。他的疯狂与自杀,丝毫
无损于他纯洁的精神。遗憾的是,始终依赖他,认定他的真挚的,仅仅只有他的弟弟提奥
。 在埃登短暂停留后,凡高来到布鲁塞尔的传教士学校学习。1878年12月,在父亲的
帮助下,凡高到达“火与矿物共同沉睡在大地内部的地方”--波里那日。他开设圣经讲
座,访问贫家,还给孩子们讲课。他在一封信中说:“波里那日的风景恰似画面那样美,
那样独特。圣诞节前是连续阴郁的日子,这几天下了雪。这些景色住房让人联想起中世纪
的绘画,或使人想起红与绿,黑与白等强烈色彩的对比效果表现的画”信中表现了他对传
教的热忱以及与生俱来的画家眼光。翌年1月,布鲁塞尔委员会接受了他的申请,准许他暂
时以6个月的期限担任瓦睦村的传教士。凡高非常高兴,在这个矿工村,他以早年在基督为
楷模,甘愿把自己的一切献给贫苦的人们。他节衣缩食,竭尽全力帮助矿工。矿井发生事
故时,他去看护伤员;斑疹伤寒流行时,他去护理病人。尽管如此,凡高的崇高品德却被
教会组织讥讽为自讨苦吃,最终还以不合教规为由解聘了他。
2.重拾画笔
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凡高惊愕了,也醒悟了,他开始自省。走在波里那日下着寒雨的荒
凉原野上,他深切地感到自己的体内存在着某种东西。在极端的消沉中,宗教性的狂热慢
慢消失了,继之而起的,是在他脑海中流转着的对绘画的热望,这种热望正在超越其他一
切感觉,即将奔涌出来。“我要再度站起来,我眼前的一切都变了,我的铅笔一天比一天
容易控制,也一天比一天好。”
1880年,经过认真思考,27岁的凡高毅然放弃了“圣职”,决定重拾画笔,借助艺术
的创作去拯救贫苦的人们。这一打算虽然遭到父亲的极力反对,但却得到在画店工作的弟
弟提奥的全力相助。年终,凡高来到布鲁塞尔,开始自学美术。次年,拜海牙画家莫夫为
师,接受正规训练。一向性急、暴躁的凡高十分耐心地学习着。他刻苦、坚定、又有观念
性和计划性。他总是就一个题材作很多张画。从他一系列的静物画中可以看出他是如何谨
慎地尝试着把明暗置换为色彩关系的。 《纽南教会出入的人群》(1884年)这幅作品
便体现了凡高对光线敏感的特质。水平及垂直两个方向的动态,与明暗的强烈对比,强调
了光线的象征性效果。在《森林中的少女》(1882年)一画中,“铺满落叶的红褐色地面
,因树荫而乍明乍暗,斑驳陆离……”自然的美景深深地打动了凡高。他以饱含强烈感情
的画笔描绘着眼前的一切。
凡高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画些什么,要表现什么,所欠缺的只是不能随心所欲地画出
自己想画的东西。那些表面的形状与美丽,并不是绘画的主要目标,他所要画的,是正在
辛勤工作的劳动者的姿态,与大地斗争的人们的汗水、动作与神态。这些人就是农夫、煤
矿工、除雪工、堆积草束的人以及其他劳动着的人。他要画他们所有的姿态与动作。对他
来说,“描绘劳动者的动作”才是“现代艺术的核心”。他不怕破格或夸张、扭曲,他的
愿望是能够准确地捕捉其动作、姿态。他临摹米勒的《耕作》、《一日的四个时辰》,他
想继承米勒未完成的工作,想画“让米勒也了解的”。在探索个人艺术道路之初,凡高便
把对劳苦民众的真挚同情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
1882年1月底,凡高认识了一名麻脸、酗酒、已为人母且又在怀孕中的30岁的妓女--
克丽丝汀·玛丽亚·贺鲁尼库(席恩)。对于她坎坷的遭遇和糟糕的生活状态,凡高很是
同情。他倾注了全部的爱来照顾这个女人,并以他为模特儿画了一幅名叫《悲哀》的石版
画。凡高曾试图与她共同生活下去,但她还是离开了。
1883年,结束了与席恩的同居生活,凡高离开海牙前往德伦特。他在到处可以看到泥
炭小屋与贫苦农家的纽·阿姆斯特丹滞留了几天。缥缈的地平线与泥炭山,工作着的农妇
,淡紫与白色的天空以及暴风雨似的重云,凡高将这一切留在他的画作《田里的农妇》(
1883年)中,这幅作品是凡高在静寂的荒野中,找到自我安慰,寻回人生信念的心情写照
,这使得作品深具宗教色彩,从中也不难看出米勒的作品《晚钟》的影子。
1883年,凡高回到父亲供职的教堂所在地纽南。在纽南的两年中,他不断提高素描技
巧,受荷兰现实主义画风的影响,画面黝黑,富有乡土气息。这一时期所作的《吃土豆的
农人》(1885年)是凡高在画了许多农民写生画之后集大成的作品。为完成这幅作品,他
作了同样构图的习作两幅。其中素描与速写各一幅。还作了许多农夫、农妇的肖像,一些
室内静物及手的素描等。画面采用伦勃朗的光线集中法,用野性的笔触强调了人物的形体
与姿态。他注重画面所表达的情感,而不是色彩的相互关系。“我想清楚地说明那些人如
何在灯光下吃土豆,用放进盘子里的手耕种土地……”在这幅农家“圣餐”像中,凡高无
视都市化的现代趣味,用真挚的感情绘制出朴拙的农人的美与力。不难看出些时的凡高正
向往着成为一名“农民画家”。
自纽南时期起,凡高渐渐意识到色彩的神秘与微妙。1885年11月底,凡高去了安特卫
普,在那里等着他的是鲁本斯明亮而大胆的色调与日本浮士绘版画上所能看到的更新的色
彩语言。3个月期间,他如痴如醉地埋头学习,领略着鲁本斯的风采,接触到日本的浮士绘
版画,并受到港都安特卫普朝气的刺激。深沉的色彩开始明朗化,笔触变大,开始注意对
比的美,这是对色彩的觉醒。凡高准备启程前往巴黎,那个正在进行色彩解放的艺术之都
。也正是在这时,凡高作了第一幅自画像。自此,开始了他那著名的对自我的审视。
3.巴黎·印象派
1886年3月初,33岁的凡高到达巴黎。巴黎自由的艺术氛围和亮丽的印象派使他大为震
惊。他认识到眼前的这个艺术世界与他所进行的创作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他急切地想去了
解印象派,因而显得焦躁与不安。经提奥的介绍,凡高与一批印象派画家相识,并与他们
共同探讨绘画的新技巧。当看到自己的作品也像他们一样充盈着明亮的色彩,捕捉到阳光
下刹那的变化时,凡高的血沸腾了。他认为“新的观念出现了,和若干年以前的调子完全
不一样的画被画出来了。”
在巴黎这个艺术之都,这位目光锐利,独来独往的年轻人受到了印象派的洗礼。印象
派的运动自1874年第一次展览会以来,已在当时达到极盛。莫奈、毕沙罗和西斯莱各成一
家,他们否定了物象的固有色,只靠自己的视觉体验,再现事物于画面。这种绘画理论深
刻地影响着凡高。虽然,初抵巴黎的凡高还不曾完全脱离灰暗的色调,但他的笔触已渐渐
带有轻快感。他研究色彩的对比与不和谐感,学习色彩分割与素描的新手法,逐步孕育出
超越他人境界的艺术创作。
凡高这一时期的作品呈现为强烈而明亮的印象派色彩,新印象派(点彩派)的奥秘也
被融会贯通。如在《塞纳河畔》这幅类似毕沙罗风格的画作上,凡高显示了他对光线的综
合与明暗效果的全面掌握,亦体现出他对强烈色彩的偏爱。如《汤基大爷》(1887年)一
画,深蓝与红褐相映衬,背景是绚烂的浮士绘,色调与彩度似乎都过于强烈。《巴黎风景
》一画则尚未脱离由补色混合的灰色调,而《花束》一作则是凡高学习印象派技法的代表
作。
自安特卫普时期,凡高就热衷于日本的浮士绘。在巴黎,凡高经常光顾的一家专门收
藏浮士绘的画廊。在这所“日本趣味”的中心,凡高对这里的藏品细心研究,并作了许多
临摹。这其中,他最喜欢日本画家广重的作品。他临摹了广重的《龟户梅屋铺》,作了《
日本趣味(梅树)》(1887年)。虽然这是一幅临摹图,但画中天空红色,大地的绿色都
比原画更加强调,梅树枝节的线条更大胆坚强。另一幅临摹作品《雨中的桥》(1887年)
将原画中海的灰色改为绿色,使原画的萧条感也因此消失。凡高从浮士绘中汲取特色,在
保持个性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并进而站到现代绘画的最
前沿。
在巴黎的生活是放荡不羁的,多样的艺术形式和纷乱的都市生活使凡高感到不安与孤
立。他过度酗酒,胡闹,行为变得激进,神情也异常过敏。即便如此,他依然勤于创作。
《“铃鼓”咖啡屋的女郎》(1987年)就是这期间画的。画中的女人所说便是凡高常去的
咖啡屋的女老板奥古斯汀娜·谢加都莉。这幅画微细的笔触与色彩并置的方法,表现出凡
高对于点彩派的倾向。
拥有了印象派灿烂色彩的凡高,内心蕴藏着一股强烈的情感竭待渲泄。身处阴郁的巴
黎,他天天憧憬着热烘烘的太阳,向往着更明朗的地方。因为他的心中,有十倍于太阳的
热情,急需一团烈火加以引发。
4.阿尔的阳光
1888年2月,凡高到了法国南部阿尔,立即陶醉在阿尔冬雪消融、大地回春的秀丽风光
中。在阿尔,摆脱了印象派“客观主义”描绘自然方法的凡高,凭借个人的感受,尽情地
创作。不到三个月,凡高竟画了200多件作品。这几乎是他在巴黎的两年时间所画作品的总
和。此时,凡高的天分完全表露出来,他本身的旋律与自然界的旋律已合而为一了。在阳
光遍洒的麦田中,凡高象蝉一样快乐,每天由清晨到傍晚,他都不停地拼命工作。面对阳
光明朗的阿尔,凡高的思维异常活跃。他的绘画手法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不再把全部注
意力集中在情节题材上,而只考虑怎样画。《阿尔的吊桥》(《兰格罗瓦桥》1888年)是
凡高在阿尔最初的代表作。吊桥以蓝天为背景,轮廓清晰;河流也是蓝色的,河堤接近橙
色;岸边有一群穿着鲜艳外衣的妇女;一辆马车正在通过吊桥。整个画面色彩清新,呈现
出一派春天的景象,充分体现了在忙碌的生活中,凡高充实愉悦的心情。在《菜园》(18
88年)一画中,阿尔近郊的田园风光和收割情景被搬上了画布。强烈的色彩对比和准确的
远近法使画面坚稳,充分表达了凡高投入自然怀抱中的安祥自信的心情。这幅画不再似印
象派那样,颜色大片大片地铺开,在透视上由近及远,颜色虽强烈,但整个画面却平整而
明快,极富韵律。这种源于印象派又有别于印象派的形式,极大地调动了画家创作上的主
观能动性,导致了表现手法的运用和新表现领域的开拓,使凡高一跃成为后期印象派的代
表人物。
南方的夏天非常炎热,凡高因此待在家中画了一些肖像画以及《夜间的咖啡座》(18
88年)以及《向日葵》(1887年)等作品。《夜间的咖啡座》描写的是凡高所借住的通宵
营业的兰卡散尔咖啡馆。他觉得夜间比白天更充满生气勃勃的色彩,所以常跑到户外画星
星。在这幅画中,桔黄的天棚与深蓝的星空形成逆向的对比,仿佛表现着希望与悔恨,憧
憬与放浪两个主题的对照,隐约暗示凡高自身那复杂不安的精神与永不间断的呻吟。

向日葵是凡高的崇拜物,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是他内心翻腾的感情烈火的
写照。对于这种生长在大地上的太阳,法语中称之为旋转的太阳,英语中称之为太阳之花
。凡高对它的喜爱和到南方追求阳光,就是对旋转、炎热的天体的一种憧憬,并试图去捕
捉那由中心向周围旋转的分量感。《花瓶中的十四朵向日葵》以黄色调为主,加上一些青
色和绿色,奏响了一支黄和绿的交响曲。画面运用了装饰性的安排,由于笔触有力,显得
极富生命力,是凡高同类作品中的力作。
凡高在阿尔所作的肖像画《阿尔的少女》(1888年)《阿尔女郎》等作品充满阳光与
明朗的色调,表达朴素、坚实。凡高用纯洁的心去观察生活,凭自己的感觉描绘对象。《
邮差卢朗先生》(1888年)一画中,凡高以藏青色为主调,为强调衣服的皱褶,使用了黑
色线条,而制服上的金钮扣闪闪发亮,宛如星辰。棕黄、柔软的胡须又淡化了制服所造成
的严谨,使画中人物有一种牧师般的神圣感觉。细看这些肖像画,模特的呼吸、体质与气
息表现无遗。
5.孤独的“友人之家”
阿尔的凡高充满了自信。尽管物质生活极度困难,他仍然幻想建立一种可观的艺术生
活。为了维持生计,也为了构筑精神上的堡垒,凡高梦想在阿尔成立一个新色彩主义画家
的画派,即“友人之家”(“未来画室”)。1888年,凡高向远在巴黎、布鲁塞尔的朋友
寄出请柬,希望艺术家们都能来到阿尔,共同创造世界上最美的图画。遗憾的是只有高更
一人于10月20日到达了阿尔。
两个人共处的生活在开始几个星期还算和睦,到11月间,便经常因为绘画意见的不同
而发生争执。这时的高更开始以黑色轮廓线勾出画面轮廓,再加上色面来处理,富有装饰
味道。而凡高的品性热情似火,以自己的感觉作为唯一指南。高更也不喜欢阿尔,他憧憬
更为原始的生活。两个固执的人开始为了各自的艺术见解对峙起来。
12月,凡高画了一幅《凡高的椅子》,椅子周围空无一人,传达出浓浓的悲凉情绪。
大概凡高已意识到高更将要离去,而自己又要陷入没有欢乐也没有争论的孤独境地。“友
人之家”显然是失败了,这个沉重的打击加上近9个月的狂热创作,使体力和精神均处于极
端衰弱的凡高终于在和高更的又一次口角之后,割掉了自己的一只耳朵,并把割下的耳朵
放进信封里,交给阿尔的妓女兰秀儿,请她“好好保存”。高更要求凡高住院治疗,并打
电报给提奥,请他立即赶来,自己则返回巴黎。提奥赶到时,凡高正陷入严重的歇斯底里
状态,不久便被送入精神病院。
1889年1月,凡高一度出院,他“希望在此地(阿尔)做一些想做的事情,并且等春暖
花开时,再画些果树园。”在此期间,凡高创作了《吸烟斗的自画像》(1889年),这是
他的自画像中极富代表性的作品。画中无论红橙相间的背景,还是蓝色的无边帽和绿色的
大衣,都采用了纯色。皮肤为棕色,加有黄色和紫色的反光。这些颜色对比强烈,却异常
和谐。色彩纯净明亮,富有生气,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片饱和。但即便如此,这幅画也绝非
凡高出院后心理安定的体现,而是因为意识到旁人的白眼,面对提奥与高更时背负的沉重
心理负担,及担心病情再次发作所产生的不安与恐惧,这种种复杂心态的表露。 自画
像是凡高绘画艺术中最大的特色之一。凡高以自己的画笔描述生命瞬间,完全真实地凝视
自己和表现自己。凡高的自画像若按时期分,大致如下所列:
安特卫普时期 1885年 1幅
巴黎时期 1886年 7幅 1887年春 1幅 夏 16幅 秋 5幅

1888年 1幅
阿尔时期 1888年夏 1幅 秋 3幅 冬 1幅
1889年春 2幅
圣雷米时期 1889年秋 3幅
从创作时间来看,1887年夏天是创作最丰期。那时的凡高正处于初到巴黎的震惊当中
,他对外部世界的审视转向对自我的凝视,他不断挖掘内心世界,以此平衡心中的感受。

凡高靠自责自伤的心情与伤害自己的行为来渲泄内心的孤独与不安。他的热情与热心
常伴随着兴奋与冒失,从性格上则表现为急躁与率直,这使得他一直孤立于人群之外。于
是,他不断地自审。这便是他在短短三年半的时间内,创作了42幅自画像的缘由。他以这
种方式无情地剖析自我,探索自我,这使他感到更不安、更孤独。
6.“痛苦即人生”
对艺术的狂热使生活中的凡高近乎癫狂,1889年2月初,凡高的病情又发作了。5月8日
,凡高来到离阿尔25公里的圣雷米精神病疗养院。在这里,他画医院里的花园,画看守,
画窗外的风景。他把自己交替出现的希望与绝望,把对生命的种种感受都融入画中。色彩
、笔触、构图都达到动人心魄的境界。
《黄色的麦田》(1889年)描绘的便是疗养院窗外的风景。这幅画完全没有直线的笔
触,所有物体都卷曲着、泉涌着,金黄色起伏的麦田和火焰般的柏树,使人有微风拂、摇
曳生姿的快乐感觉,但白色的云与粉绿的天幕构成的不透明的天空却厚重、压抑。整幅画
面显得矛盾、忧虑。
凡高在疗养院一直住到第二年5月,其间病情反复。发作期间,整个人陷入惊恐之中,
有时会吞食颜料或石油,甚至服毒。发作之后,则完全平静,头脑也很清晰,一经许可便
努力作画。这一时期的作品完全有别于阿尔时期的作品。支配阿尔时期的黄色交响乐消失
了,取而代之的是对生命深刻的爱。线条变得简洁、强韧、粗大;曲线与螺旋的律动支配
着画面。大地、天空、星夜、树木都呈现出一种令人目眩的动感。
《星月之夜》(1889年)是凡高色彩象征主义的名作。翻滚的天空中,星星宛如一条
巨龙在旋动,新月成了一个漩涡,暗绿色的柏树如一股火焰从大地深处涌冒,教堂的尖顶
不安地伸向天空。凡高改变了传统的造型方法,色彩上也改变了印象派的可观性,而强调
主观感受的表达。这正符合凡高的绘画主旨:绘画不能仅满足于对事物外部形象的描画,
而应在凭感觉描绘自然的同时,表达艺术家的主观见解及情感,使作品具有个性和独特的
风格。《圣雷米的山丘》(1889年)便是一幅极有凡高个性的作品。描绘山丘的笔触形成
一连串的弯曲,仿佛从大地中涌现出来。虽然“山不像山,轮廓那么粗大,……不过线条
生动,强且有力,即便有点夸张,仍然不失为一幅好画。”(凡高)
这期间提奥夫妇生下了男孩;艺坛评论家奥利维写了第一篇有关凡高的评论;《红色
葡萄园》卖出去了,这是凡高有生之年唯一卖出去的作品。但这些好消息,并未使凡高的
心境真正明朗起来,加之病情的继续恶化,凡高准备脱离医院这个环境。
1890年,凡高回到巴黎,在提奥夫妇的公寓里受到4天的款待。5月17日,凡高移居离
巴黎不远的奥弗,由关心印象派画家的医生贾歇负责照顾。凡高住在镇公所前广场的咖啡
馆楼上,与同室的人相处很好。周围的人并不知道他来自疗养院。凡高的心情有了一段时
间的平静。他画了许多贾歇医生和他女儿的肖像,以及当地的村营风景。画中赏心悦目的
蓝色重新出现。作品《茅屋》(1889年)弯曲的、起伏的线条比之圣雷米时期更自在、更
阔达;线条犹如音乐般充满节奏感;笔触时强时弱,轻重缓急,十分自在。奥弗这个美丽
的地方使凡高感到了如归故里的安乐。然而,这种平和安祥并未持续多久,忧伤和郁闷再
次席卷心头。
带有浓烈悲剧性的作品诞生了。它们是两幅预告死神来临的作品--《暴风雨似的天
空与麦田》(1890年)和《群鸦乱飞的麦田》(1890年)。凡高在巴黎曾作过一幅《孤鸟
翔空的麦田》(1887年),清新明朗,仿佛可以从画中听到远处的歌声。而《暴风雨似的
天空与麦田》却用浅色调把窒息、焦虑的心情和对现实的失望完全表现出来。《群鸦乱飞
的麦田》则用强烈浓郁的色彩,画出凝视死神袭来的苍凉心情。凡高的暗示手法已经十分
成熟。凡高的艺术生涯已达到巅峰,他的生命历程也随即接近尾声。
当得知一直接济自己的弟弟提奥因为结婚生子,经济出现拮据时,凡高的心被彻底击
碎了。“我把钱还给你吧,现在我就去寻找自己的归宿”,给弟弟写完这段文字后,1890
年7月27日,凡高和往日一样,背着画架走向麦田,在距离他住宿的地方数百米远的农家庭
院旁,他举起手枪放在胸口并扣动了扳机。子弹没有打中心脏,他又摇晃着走回卧室。当
天晚上,凡高口含烟斗,一言不发。第二天,还和来看他的提奥谈起他的艺术见解。至晚
上时,他开始虚弱,延至半夜(7月29日凌晨1时30分)便停止了呼吸。
“痛苦即人生”,这是凡高最后的感叹。

文森特·凡高是个闲不住的人,是位精力超凡而又多产的艺术家。尽管他在年仅三十七岁时就自杀身亡,但留下的绘画作品却超过了两千幅,这使他名声鹊起,如果还在世,这也会令他始料不及。
凡高1853年3月30日出生于荷兰北布拉班特省的格鲁特·宗德尔特,是位牧师的儿子。孩提时代,由于受到做画商的叔叔的影响,他就对艺术已有了初步的印象。这种动力在他十二岁时就初见成果,年幼的文森特开始作画了。对绘画的兴趣使他在海牙的古比尔画店开始了学徒生涯。当他刚满二十岁,就被调到画店的伦敦分店。

在伦敦凡高面临着他的头一个重大危机:他失恋了。自打那时起,他皈依宗教,表现出对绘画交易的不满以及对工作玩忽职守的态度。古比尔把他从伦敦调到巴黎,可看到他的工作还是不尽人意时,就在1876年将他解雇了。

年轻的凡高对宗教痴迷不悔并在随后的几年中遍游英国,比利时和荷兰,试图使自己成为传教士,然而未能如愿。他对社会道德、习俗及宗教生活产生了强烈的想法并且态度坚定地疏远那些与他交往的人。

1886年,他27岁时,发现自己重又对绘画产生了兴趣。在比利时的波里纳日的采煤村他有一份做福音传道者助手的工作,可他感受到一种艺术的冲动,这种冲动持续不断地激励着他直到十年后去世。

虽然在1881年初,他回到北布拉萨市班省家人身边,他最初被认可的作品却是以波里纳日为背景,所反映的是他长期生活在其中的乡村文化以及对社会与艺术秩序和对称的理念。这段时间产生了后来被称作布拉班特的绘画作品。

这时他开始沉迷于艺术的发展。尽管他受到实际经验的限制,但其作品从开始就显示出信心与成熟,毫无疑问这是受到了他个人信仰力量的影响。然而从情感上说这是一段不轻松的时期。因为他回到布拉班特后与父母住在一起,家庭关系有些紧张。他手头拮据并反对当时的社会和学术准则。

1881年末,他移居海牙并与一名叫克里斯廷·胡尔尼克的女人同居了一段时间。然而1883年他们关系破裂,他也再没有与其他女人有过明显的亲密关系。

在1883年到1886年间,还是在北布拉班特省,他的画风发展成独具匠心的晦涩的风景画和乡村生活画。他强调性格与表现而不是透视与精确。他已经在试验印象派风格了。

1886年凡高永远地离开了荷兰取道安特卫普前往巴黎,他的艺术风格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巴黎凡高的作品变得更加青春洋溢。他和弟弟西奥住在一起,他弟弟管理着一家画店的现代画部。一种新的,更加充满活力的画风出现了,同时早期作品中的印象派倾向有所削弱。

凡高发展了个性化的笔法及鲜明、纯色的品位。他对色彩最出色的实验就是一系列约30幅花卉的绘画作品,对这种创作的迷恋一直伴他到生命的最后。
凡高属于后期印象主义,他的艺术风格不同于印象主义。他充满热情,充满激情,他充满对生活的爱,充满对艺术的爱。因此,在他的笔下,浓烈激越的色彩不是画出的,而是随心灵奔流而下,扑面而来的稚拙形象是画家心中的抗争与呐喊。他没有娴熟的技巧,他没有哗众的心态,他用自己的笔和色,用自己的爱,去呼唤美好与真情,去表现美好与真情。

凡高全集(中文网)http://vincent.hdcafe.net/
非常全面的收集凡高作品信件文字的中文网站。...

凡高全集http://vincent.hdcafe.net/

关于凡高
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年)出生于荷兰赞德特镇一个新教牧师之家,24岁之前,曾在海牙、伦敦、巴黎等地的古匹尔画店当店员。后来成为传教士,在比利时西南部的博里纳日矿区传教,由于同情和支持穷苦矿工的要求而被解职。在度过了一段极度失望和贫困的生活后,他决定在艺术的探求中完成自我的解脱。1880年以后,他到处求学,向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求教,向荷兰风景画家安东·莫夫学g,但最后还是决定自学。他克服种种困难,努力按自己的认识表现世界。在1886年以前,他的作品还都处于探索的时期,代表作有《吃土豆的人》、《纺织工》等。1886年凡·高随他担任古匹尔画店高级职员的弟弟来到巴黎,结识了图鲁兹一劳特累克、高更、毕沙罗、修拉和塞尚,并参加印象主义画家们的集会。从而使艺术眼界大为开阔, 开始以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方法作画,画面色彩强烈,色调明亮。1888年2月,他同高更结伴同行,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写生作画,长达一年之久。这是他艺术风格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南国的强烈阳光和阳光照耀下的市镇、田野、花朵t河流、农舍和教堂,使他禁不住一遍又一遍地高喊: “明亮一些,再明亮一些!”
他和高更这时已经同印象主义的观点发生分歧,却同时对表现主义或者象征主义发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曾经有过建立“南方印象主义”或者“印象主义分离派”的打算。后来因为2人的关系恶化,高更离去,凡·高在发生割下自己耳朵的事件之后精神逐渐分裂。因此,他们没有结成任何团体。1890年,经过圣雷米的德莫索尔精神病院的长期住院治疗,病势稍有好转后,凡·高回到巴黎,住在瓦兹河畔的奥韦尔,接受伽塞医生的专门治疗,并勤奋作画,作有《伽塞医生肖象》、 《奥韦尔的教堂》等。但是,在1890年10月27日,在同伽塞医生发生争吵之后,突然开枪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凡高一生留下了丰富的作品,直到去也之后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这些作品中作者突出地追求自我精神的表现,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这样的艺术对20世纪表现主义影响甚深,特别是苏丁和德国表现派画家,从凡·高的作品中吸取了不少重要的原则。他是继伦勃朗之后荷兰最伟大的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画家。但是,当他还活着的时候,一共只卖出过1幅画。
作品“ 向日葵 ”1888年2月,已35岁的凡高从巴黎来到阿尔,来到这座法国南部小城寻找他的阳光,他的麦田,他的向日葵。凡高创作了大量描绘向日葵的作品 , 他说:“向日葵称得上是我的东西。”这幅(见纪念凡高之一的 向日葵 )是其中最著名的,现藏于伦敦国家画廊。在伦敦拍卖会上,凡高的一幅"向日葵"( 是这幅静物:瓶中的15朵向日葵 )以3990万美元的天价被日本人买走,这个消息震惊了全世界!
时间,1987年03月30日,"向日葵"卖了3990万美元;
后来, 1987年11月11日,"鸢尾花" 卖了5300万美元;
后来,1990年05月15日,"加歇医生像" 卖了8250万美元.这是艺术品拍卖的最高价了!
后来, 1998年11月19日,凡高的一幅 没有胡子的自画像 以7150万美元卖出。
“ 鸢尾花 ”于1889年5月完成。
同向日葵一样,凡高似乎也喜欢画这种植物。
1892年,唐基(凡高的朋友)以300法郎的价格将这幅画卖给了评论家奥克塔夫·米尔博--凡高最早的赏识者之一。这幅画像许多其他的凡高的画一样,在他死后不断地买卖。
1987年11月11日,在拍卖会上,有人叫出了5300万美元的天价。
“ 星月夜 ”1889年5月8日,凡高来到离阿尔25公里的圣雷米,在精神病院治疗.他是自愿的,那时,医生允许他白天外出写生.这幅画中的村庄就是圣雷米。6月,也就是他住院一个月后,画了这幅画。据说这幅画是凡高凭记忆和想象所作。现存于纽约现代艺术馆。
“ 奥维尔教堂 ”1890年6月,凡高在奥维尔一边接受加歇医生的治疗,一边进行创作,这幅画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他所描绘的是奥维尔当地最主要的教堂,建筑是12,13世纪的,融合了罗马式与哥特式的风格.直到今天,他仍然矗立在那里,在它旁边立着一个牌子,上面印着的就是这幅“奥维尔教堂”。
1个多月后,凡高自杀了……
“ 麦田上的乌鸦 ”“在瓦兹河上的奥维尔镇周围的乡下,农田一望无边,起伏不平,每逢收获时节便诱来大群乌鸦,这片农田迷住了凡高.他的精神状况尽管日益恶化,可他仍然奋不顾身的工作……”
1890年5月17日,凡高来到离巴黎不远的奥维尔继续治疗.他结识了热爱艺术的医生加歇.凡高住在一家咖啡馆楼上.开始时他的心情颇为不错,也与人关系融洽.可是没多久,"忧伤和郁闷又重新占据了他那敏感的心"他画了"麦田上的乌鸦"...
几星期后,1890年7月27日,他如往常一样去麦田里作画."在距他住的地方数百米远的农家庭院的堆肥旁",他举起手枪向自己的胸口开枪,没打中心脏.他又"摇晃着走回寝室".当天晚上,凡高叼着烟斗一言不发.第二天,凡高还与来看它的提奥谈起他对艺术的见解.到了晚上,他开始虚弱.1890年7月29日凌晨1时30分,凡高停止了呼吸......他只有37岁。
(注:关于凡高自杀当天的情况,有多种说法,以上只是其中一种.)
他的遗言是:"The sadness will last forever."
凡高死后,弟弟提奥痛苦万分.六个月后,1891年1月25日,提奥去世了。他们被共同葬在了奥维尔墓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