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ool dxd无修下载:李清照的思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3 06:01:43

李清照(1084~约1155)

中国宋代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为当时齐、鲁一带知名学者。母王氏,知书善文。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金石考据家。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金兵入据中原,清照举家南逃。后明诚病故,战乱中书籍文物大部分散失,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遇极其悲苦。据传清照曾改嫁,后世学者对此颇有争议。其晚年生活情况缺乏资料记载,仅知她曾作《打马图经》及自序,还曾携米芾墨迹访米友仁求题跋。

李清照工诗,能文,更擅长词。其创作以北宋、南宋生活的变化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北宋时期,李清照在为数不多的诗文中表现出比封建社会一般女子宽阔的思想境界和生活领域,如《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两首长诗,吊古讽今,主张汲取唐王朝天宝之乱的历史教训。另外,早年她还写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认为词分五音、五声、六律,又分清浊轻重,是宋代重要的词论。其诗文谈史论世,兼及文艺,题材较为广泛。
李清照前期的词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如[如梦令]二首,活泼清新,语意隽秀。[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描绘了孤寂的生活,抒发了对丈夫的相思之情,曲折宛转,清俊疏朗,表现出作者热爱大自然,憧憬美好的爱情生活,冲破了以往花间闺怨词的樊篱,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南宋时,李清照的作品与前期相比变化较大,表现出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了自己坚持民族气节的决心。如《咏史》、《上枢密韩公诗》、《夏日绝句》等,诗文的思想性都提高了,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南渡后的词也与前期风格迥异,变清丽明快为凄凉沉痛,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如[菩萨蛮]、[蝶恋花]以及慢词[永遇乐]等,寄托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声声慢]、[清平乐]等,将亡国之痛与个人孤苦凄惨的生活晚景融为一体,悲伤愁绪渲染极致,可以说这是时代的苦难与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很高,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词具有浓厚的抒情性,能运用巧妙的构思,选取一些生活片断写入词中,具体细致地展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如〔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她又善于用白描手法摹写具体事物,“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含蓄委婉,朴实自然。清照词风以婉约为主,但也偶有豪放之作,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被称为“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清照词的语言优美精巧,独具特色,如她笔下的花树是“绿肥红瘦”,天气是“浓烟暗雨”、“风柔日薄”。她还善用明白如家常的方言口语入词,如“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信手拈来,自然清新。她的词富有音乐美,还讲究舌、齿音的交错和叠字连用,最典型的是〔声声慢〕开头连用14个叠字,其独创性为人称道。清照词被称为易安体,广为流传。

春归秣陵树——情系李清照

不知为什么,我的心里只要一想到李清照和她的词,便会无端地响起木鱼的声音。那声音袅袅地从亘古穿越浮云霭霭的红尘旧事,依旧那么清幽纯澈地响在我的耳畔,仿若敲击的是我的心灵:一下,一下,传出“庭院深深深几许”地慨叹、无奈与空蒙。

我真的有些弄不懂。这样无涉的人与物,竟以这样的方式,在心里纠缠不清。想来或许女人的一生,即便遁入青烟缭绕的佛门经院,最难割舍也难参透的,便是“情”罢?更何况是“云窗雾阁常扃”的深闺。那一个“情”字,空系多少女人的思念与等待?李清照,犹为之最。

每每想到清照和清照的词,总是在独处静待,或乍暖初寒,或心思蓼落之际,于某个环境某种心情,都能牵出一点什么感触来。以至认定“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十四个迭声字,原本就时刻如影随形般浮游在清照的身旁,既执着又耐心地等着她去发现它们的存在,即而顺手拈来,作为她生命流程的概述,而不是为玩“险韵诗成”的文字游戏!这样的认定,于心,平添了几分悲凉。想要反驳自己,便去翻看清照的《金石录后序》。随知那分悲凉却越发沉重了起来。

曾记得始初接触《李清照诗词评注》,看历代的评说,大都认定清照的婚姻是幸福美满的:夫妻琴瑟相和,“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在那封建礼教紧紧束缚人们思想的时代……赵明诚对待李清照的态度,却打破了这种封建观念的束缚”,当时真是欣欣然羡慕极了。时至今日再看,觉得明诚对清照,无非是把她当成一个难得的知音或志同道合又忠心耿耿的朋友而已。而作为人们眼里认定的恩爱夫妻,明诚之于清照,却显得过于凉薄了些。

在他们的婚姻生活中,明诚常令清照“想离情别恨难穷”,才会“只教憔悴度芳姿”;虽“酒醒熏破春晓”,也只能“起来慵自梳头”;纵使高呼“归来也,著意过今春”,但终是“武陵人远,也则难留”。所以清照屡屡倍尝“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的心理煎熬,以至“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这,就是人们认定的幸福写照么?

明诚,在历代人的眼里、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下,让清照这么一往情深的直舒心意,显得是何其大度啊。而清照,纵然才情齐天,思情如潮,终归是一介女流之辈,她虽明白男儿“志在四方”的道理,却无法脱开“女人是情绪化动物”的困扰,于是便深深陷入自设的“此情无计可消除”的相思情怀里,徒惹闲愁。

可是,《金石录后序》里一段,让我每每读来,便会潸然泪下:“建炎戊申秋九月,侯起复,知建康府……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行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至行在,病痁。七月末,书报卧病。余惊怛,念侯性素急,奈何病痁;或热,必服寒药,疾可忧。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比至,果大服柴胡、黄芩药,疟且痢,病危在膏肓。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屦之意。”

想来“鸟之将亡,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但明诚对并无子嗣随侍左右的清照——“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条规下,于此乱世,既有心作诗绝笔,却全无半点托付,任由她如浮萍般孤身飘泊后半生,真是绝情至极!

悲凉中想到一句话:“男人的无情,大抵都是女人的温柔与重情催生的”。换言之,明诚的凉薄(绝情寡义),便是清照催生的。造化弄人,世事让重情的清照何其不堪。

这样想来,人们对于清照的二次婚姻又有何权利去责难呢?正因为张汝舟在清照悲痛交加、大病一场又举目无亲之际的殷勤问候,所以清照深感其情可贵嫁之报答,又谁知会所遇非人,即而引发后来一系列的事故来呢?可怜清照背井离乡、身陷囹圄,后虽辗转而出,但终归无依无靠,才会“寻寻觅觅”到“凄凄惨惨戚戚”。但纵如此,多情的清照,依旧常常翻阅明诚所著《金石录》,作睹物思人,借以疗伤……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虽然“旧时天气旧时衣”,但终究情怀“不似旧家时”。如此这般,清照才会“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时光荏苒,伊人远寂尘埃。而今又是“春归秣陵树”,什么闲愁遗恨都随风云散。只有木鱼的声音,从那深深的庭院中飘来荡去,袅袅地响在时空的回音壁里:柳梢梅萼渐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