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真的人多久一更:曹操《短歌行》中“山不厌高”的后一句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7 19:32:36
曹操《短歌行》中“山不厌高”后句是“水不厌深”还是“海不厌深”?这两种情况在网络上查找时,都有,不知道哪一种符合原文。谢谢帮忙。

你问的很有深度,答案是:海不厌深---正确。
曹操《短歌行》中的名句在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作“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这是根据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宋本《乐府诗集》卷三十选录的。今高校流行的教材《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二卷第29页引作“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根据本书附录《研修书目》,这里的引文当据黄节注《魏武帝魏文帝诗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排印本)。
今将作“水”的重要材料罗列如下:
(1)刘宋沈约《宋书》卷二十一《乐志二》,中华书局标点本;(2)四库全书影印本明《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二十三;(3)唐徐坚《初学记》卷十七《人部上》注引;(4)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5)今人逯钦立《魏诗》卷一。等等。
下面是作“海”的材料:
(1)梁萧统《文选》卷二十七《乐府上》,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胡刻本;(2)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四十二《乐部二》及卷九十二《鸟部下》注引;(3)中华书局编辑部《曹操集》,中华书局1959年7月版,1974年7月第3次印刷本,注云出自《乐府诗集》卷三十。(4)清沈德潜《古诗源》,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等等。
作“水”还是“海”,单纯从资料出现的先后和后人的引用情况,很难作出决定。但作“海”应当更与原来相合。《文选》李善注引《管子》说:“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就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又《史记》所录李斯《谏逐客书》云:“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陈书》卷十六《蔡景历传》载蔡景历与陈高祖书云:“海不厌深,山不让高,敢布心腹,惟将军览焉。”看来山、海对举以作比喻,状写虚怀若谷,这是从先秦就开始,到魏晋南北朝仍然使用的一种习惯用法。曹操善于借用成语,一般情况下当会使用“海不厌深”,而用“水不厌深”的可能性较小。此外从诗意的推敲上,两者都有道理,但还是有优劣之分。
“海”乃水之一种,特其广阔渊深者,而“水”为一般总称,与“海”相比不够具象。因此,若与虚怀若谷的喻指相联系,还是“海不厌深”更确切一些。

曹操《短歌行》原文: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张砚钧作品)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①,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所以,“山不厌高”的后一句是海不厌深。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下面是全文: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水!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脯,天下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