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的囚宠在线阅读:关于测定古代器物的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9 03:44:52
关于测定古代器物的方法,我知道可以用C14,但这方面我了解的不多。我想知道C14测定的最高年代是什么?或多少年?
还有其他测定古代或者太久以前的东西的方法吗?

碳十四测年不是万能的,第一,他有年代限制,5-6万年以内的精确度比较高,超过这个范围就比较低,第二,测年杨本选择范围有限,必须是有机文物才可以。第三,碳十四测年在操作的时候,需要用树轮校正加以辅助才可以得到比较精确的结果。
那么测定无机文物的年代还有什么其他方法呢
第一是热释光,它是针对陶瓷的,根据是放射性元素的交换原理,但是这项测试也有它的缺陷,就是它是有损测试,对被测对象会造成一定的破坏
第二也是针对陶瓷文物的就是釉面老化测试,它根据的是釉面玻璃质的内部结构调整原理来进行分析,但是他的不足在于需要建立一个庞大的陶瓷标本数据库
第三是针对青铜器的,一般来说青铜器测年并不能够从实验室里面得出这件青铜器的绝对年代,这种方法叫做金相分析,是通过金属结构的分析来判断它的铸造工艺和方法,只能判断出来这个东西是不是现代造的
第四是元素分析,这个也不能测出绝对年代,它是看看这个东西里面有没有在它是真品的前提下的年代里不可能出现的元素
对于玉器的实验室测年方法,近20年来一直在进行研究,台湾故宫博物院,上海复旦大学在这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具体的原理我不大清楚,不过就现在应用而言,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根据《三门峡虢国墓》这本发掘报告的报道来看,陕西省目前引进了实验室测定玉器的技术和设备,但是具体情况还有待披露

放射性同位素C-14的应用
自然界中碳元素有三种同位素,即稳定同位素12C、13C和放射性同位素14C,14C的半衰期为5730年,14C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考古学中测定生物死亡年代,即放射性测年法;二是以14C标记化合物为示踪剂,探索化学和生命科学中的微观运动。
一、14C测年法

自然界中的14C是宇宙射线与大气中的氮通过核反应产生的。碳-14不仅存在于大气中,随着生物体的吸收代谢,经过食物链进入活的动物或人体等一切生物体中。由于碳-14一面在生成,一面又以一定的速率在衰变,致使碳-14在自然界中(包括一切生物体内)的含量与稳定同位素碳-12的含量的相对比值基本保持不变。

当生物体死亡后,新陈代谢停止,由于碳-14的不断衰变减少,因此体内碳-14和碳-12含量的相对比值相应不断减少。通过对生物体出土化石中碳-14和碳-12含量的测定,就可以准确算出生物体死亡(即生存)的年代。例如某一生物体出土化石,经测定含碳量为M克(或碳-12的质量),按自然界碳的各种同位素含量的相对比值可计算出,生物体活着时,体内碳-14的质量应为 m克。但实际测得体内碳-14的质量内只有m克的八分之一,根据半衰期可知生物死亡已有了3个5730年了,即已死亡了一万七千二百九十年了。美国放射化学家W.F.利比因发明了放射性测年代的方法,为考古学做出了杰出贡献而荣获1960年诺贝尔化学奖。

由于碳-14含量极低,而且半衰期很长,所以用碳-14只能准确测出5~6万年以内的出土文物,对于年代更久远的出土文物,如生活在五十万年以前的周口店北京猿人,利用碳-14测年法是无法测定出来的。

二、碳-14标记化合物的应用

碳-14标记化合物是指用放射性14C取代化合物中它的稳定同位素碳-12,并以碳-14作为标记的放射性标记化合物。它与未标记的相应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化学与生物学性质,不同的只是它们带有放射性,可以利用放射性探测技术来追踪。

自 20世纪 40年代,就开始了碳-14标记化合物的研制、生产和应用。由于碳是构成有机物三大重要元素之一,碳-14半衰期长,β期线能量较低,空气中最大射程 22cm,属于低毒核素,所以碳-14标记化合物产品应用范围广。至80年代,国际上以商品形式出售的碳-14标记化合物,包括了氨基酸、多肽、蛋白质、糖类、核酸类、类脂类、类固醇类及医学研究用的神经药物、受体、维生素和其他药物等,品种已达近千种,约占所有放射性标记化合物的一半。

以碳-14为主的标记化合物在医学上还广泛用于体内、体外的诊断和病理研究。用于体外诊断的竞争放射性分析是本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微量分析技术。应用这种技术只要取很少量的体液(血液或尿液)在化验室分析后,即可进行疾病诊断。由于竞争放射性分析体外诊断的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准确性和精密性好,许多疾病就可能在早期发现,为有效防治疾病提供了条件。

碳-14标记化合物作为灵敏的示踪剂,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资料:http://www.cbe21.com/subject/chemistry/html/020102/2004_04/20040408_100048.html

金与银都属于稀有的贵重金属。它们具有美丽的光泽,质地柔软,易于加工,因而成为工艺匠人最受欢迎的加工材料。与其他材料相比,这种易于加工的特点,使金银器还能够加工改制、花样翻新,从而形成多种形式的金银制品。比如,我们可以按已所好,将一条金链再加工改制,以形成项圈、手镯或戒指、耳环等其他所需饰品。但另一方面,由于金银质软,其制品便容易在挤压或碰撞后变形或损坏。此外,与其他一般金属材料比,金、银又都具有耐大气氧化和腐蚀的特性,可以历经千年,都仍然新亮如初。所以不少金银制品历代相传,成为传世之宝。特别是黄金,这种特性更佳,既不会锈蚀,又不易失去光泽。与金相比,银的这种性能则稍差。潮湿的臭氧会使银表面氧化,这是我们所见到的,银制品使用或搁置时久了,其色泽会由白亮转达为灰或黑色的原因。另外,银抗硫化物腐蚀的特性也不及金。
金银器的真伪鉴别,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其材料质地的鉴别,二是对其制造年代的鉴别。
根据现在的科学技术手段,对金、银器质地的鉴别已能做出比较精确的测定。比如器物金银含量的成色测定,对金银器内所含其他金属的成分及其含量的测定,甚至对一件金银器不同部位的金银含量,亦能分别做出测定。如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金器,经测定。其含金量均在85%以上,并含有少量银和微量铜。又如浙江龙游县石佛乡出土的明代金杯,其上部含金量为73%,足与把含金量却只有60%,此外,其足为空足,为使金杯内盛放液体后,不至于重心不稳,空足内还加铁以配重。再如河北满城汉墓中出土的银器,经测定,含银量为66.10% ,铜27.8%,锡、铅各2.5%。这种银铜合金,具有银铜共晶组织最低熔点。由此可知,当时对银铜合金已有较深刻的认识。
对金银器的材料质地的鉴别,从经验,亦积累了一些简便易行的方法。
(1)金的密度大一般说来,对于相同体积的金属品,金制品要重得多,太轻的制品必是伪品。
(2)金银的硬度小,质地软,延展性强。若用金属物在金银制品上轻轻划试,一般留下凹痕的真品,留下划痕的是伪品。
(3)金、银的化学性质较稳定,特别是金,在空气中不易氧化,而铜铁制品均易氧化生锈。金在酸性液体中(如稀盐酸、硝酸等),其颜色不变,而铜制品只在触及硝酸,便会失去光泽。如是镀金,表层镀金容易脱落,不仅脱落部分易生锈,即使镀金表面也易被铜覆盖。
当然,古代的金银器出土时,有些表层带有铜锈,特别是银制品。这种情况是由于金银器在出土前,接触过其他腐蚀的铜,如与铜器一起随葬,而沾染了铜锈。另一个原因,则是古代大多数银器的质地,是以含有一定成分的的铜合金,当铜氧化腐蚀后,便在银器上形成了铜锈覆盖层。不过这种情况,大多可以经过除锈垢处理,以复原器物的本来面目。此外,富有有经验的人,还可以通过器物的声音、味道,以及颜色、手感等,来辨别金银器的真伪。不过,这需要有长期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积累。
金银器制造年代的鉴别难度大。现代科技手段对器物的质地鉴别已达到比较精确的程度,然而对器物的年代鉴别尚显得无能为力。主要还是依靠经验的积累,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套比较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
一般说来,金银器年代的鉴别离不开器物铭文的研究,也离不开出土墓葬的年代确定和对器物形制、纹饰、制作技术的分析研究。相比较之下,器物铭文的研究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依据。如果金银器上无铭文或款识,对其制造年代的确定是极为困难的。
从中国金银器的发展看,唐代以前金银器上的铭文很少见。唐以后,特别是宋元以后,有铭文款识的金银显著增多。有些金银器上虽然没有铭文,但却可以通过同地伴出的其他形制相近的金银器上的铭文,间接进行年代推定。对出土墓葬的年代确定,无疑对于断定金银器的时代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由于金银器本身具有传承性,可历经岁月,代代相传。因而,确定金银器的制造是否与入葬时间属同一时代,仍然需要其他证据来说明。研究器物的形制、纹饰、制造技术以及铭文等特征,应该说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断定器物的年代的方法。因为每个时代的器物,都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具有那个时代所特有的风格特征。
一般讲,一件器物,其形制、纹制、甚至制造工艺和加工技术,应该是和谐统一的,与它所属的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考古学文化中形成了一套普遍较适用,又比较科学的分析研究方法,用以断定器物的年代,即利用考古中同类器物的共存关系,经过细致的比较研究,找出某一时期,或某一时代的标准器物,这类器物基本上具备了同%C

测瓷器可以用测表面釉质的老化程度。

俺不知,很深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