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版a1533是什么版本:左氏春秋是怎样的一本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1 02:27:28
100字左右

《左氏春秋》一书,通常被称为《左传》。近代以来,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它是史书,惟包含不少文学质素。但从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大统上看,这种认识不够确切,也不够具体。《左氏春秋》实际上以先秦“文学”的一种具体形态,兼具现代所谓史学、文学、哲学(具体表现为经学)方面的特质。

一、《左氏春秋》的史学特质

从现代学术立场上看,“历史学的目的,是揭示人类生活或人类文化的已往状态”;《左氏春秋》有这种追求,自不待言。

史学更深一层的特质是坚持事实,——尽管它提供的事实“包含着创作主体复杂的判断过程”,但“事实不仅是史学的开始,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还是史学的归宿”。《左氏春秋》毫无疑问是坚持事实的,它所记载的虚诞怪异之事譬如形形色色的梦等,都是著者判断上的“事实”,一如梁启超所说:“……《左传》里有许多灾怪离奇的话,当然不能相信,但春秋时代的社会心理大概如此”。“书法不隐”可以说是《左氏春秋》以事实为归宿的富有中国特色的表征。

史学更深一层的特质,是“在历史人物的数不清的而且常常是自相矛盾的言论的背后发现统一性”。这正是《左氏春秋》最深层的史学质素:从素朴的、零乱无序的事实材料或经验事实中,把握把它们联结为一体的本质性的东西。

二、《左氏春秋》的文学特质

即便是从现代学术立场上,我们都应当承认,作为先秦史家记事文的《左氏春秋》是先秦文学的一种体式,并且是这种体式的最高典范和成就。

首先,它以春秋时期两百多年的历史发展为背景,塑造、再现了一批极富个性的人物,并且很多情况下能跃然毕见其精神。其次,它非常注重细节描写。其三,它有比较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其四,作者善于根据人物的个性,利用悬想,来设制故事。其五,它章法谨饬有度,字句精严。

三、《左氏春秋》的经学特质

《左氏春秋》还有一些既不能归属于现代“史学”又不能归属于现代“文学”的质素,用传统学术范畴来衡量可以归属于经学。这是它最深的特质。

《左氏春秋》高度关注可以规范个人行为、人际关系以及社群秩序的主题,诸如“德”、“礼”、“仁”、“义”等,它最为推重的则是“礼”。

《左氏春秋》的行文常有叙、议两层,议论或出自人物之口,或托为“君子曰”云云;其内容是对相关人物行为、人际关系或社群秩序的肯定或否定,而评断的标准主要就是礼。

《左氏春秋》继承了《尚书》、《诗经》的天人观念,既肯定天命,又重德、重民,为它所关注的政教伦理规范提供了具有终极意义的保证力量。这种天人观念,到汉代进一步发展成为儒家经学的核心理念。

以上三方面足以说明,《左氏春秋》的职志在于把个体行为、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秩序,纳入以礼为核心的政教伦理规范之中。
参考资料:摘自考研论坛

左氏春秋一般指春秋左氏传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司马迁、班固等人都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写。唐朝的刘知几《史通·六家》:“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唐朝的赵匡首先怀疑《左传》不是左丘明所作。此后,有许多学者也持怀疑态度。很多人都认为写《左传》的左氏并非左丘明。叶梦得认为作者为战国时人;郑樵《六经奥论》认为是战国时的楚人;朱熹认为是楚左史倚相之后;项安世认为是魏人所作;程端学认为是伪书。清朝的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却仍然认为是左丘明所著。康有为则认为是刘歆所作。今人童书业则认为是吴起所作,赵光贤认为是战国时鲁国人左氏所作。现在一般认为《左传》非一时一人所作,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公元前4世纪中叶),是由战国时的一些学者编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写。 《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