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宝贝应用兽好看么:请帮忙找一下三四年前《读者》中的一篇文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3 01:16:35
是一篇关于儿童教育的,说香港举办类似夏令营活动,与大陆“人人平等、分工不同”的教育理念不同,他们刻意把孩子们分成三类,上等、中等、下等,来体验今后进入社会的感觉,各种人有各种人的快乐和烦恼。
谢谢277128012,但不是这篇:(

夏令营中的较量
作者:孙云晓

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来到了内蒙古,与30名中国孩子一起举行了一个草原探险夏令营 。

A?中国孩子病了回大本营睡大觉,日本孩子病了硬挺着走到底。

在英雄小姐妹龙梅、玉荣当年放牧的乌兰察布盟草原,中日两国孩子人人负重20公斤,匆匆前进着。他们的年龄在11—16岁之间。根据指挥部的要求,至少要步行50公里路,而若按日本人的计划,则应步行100公里!

说来也巧,就在中国孩子叫若不迭之时,他们的背包带子纷纷断落。产品质量差给他们偷懒制造了极好的理由。他们争先恐后地将背包扔进马车里,揉揉勒得酸痛的双肩,轻松得又说又笑起来。可惜,有个漂亮女孩背的是军用迷彩包,带子结结实实,使她没有理由把包扔进马车。男孩子背自己的包没劲儿,替女孩背包不但精神焕发,还千方百计让她开心。他们打打闹闹,落在了日本孩子的后面。尽管有男孩子照顾,这位漂亮女孩刚走几里路就病倒了,蜷缩一团瑟瑟发抖,一见医

生泪如滚珠。于是,她被送回大本营,重新躺在席梦思床上,品尝着内蒙古奶茶的清香。

日本孩子也是孩子,也照样生病。矮小的男孩子黑木雄介肚子疼,脸色苍白,汗球如豆。中国领队发现后,让他放下包他不放,让他坐车更是不肯。他说:“我是来锻炼的,当了逃兵是耻辱,怎么回去向教师和家长交待?我能挺得住,我一定要走到底!”在医生的劝说下,他才在草地上仰面躺下,大口大口地喘息。只过了一会儿,他又爬起来继续前进了。

B?日本家长乘车走了,只把鼓励留给发高烧的孙子;中国家长来了,在艰难路段把儿子拉上车。

下午,风雨交加,草原变得更难走了,踩下去便是一脚泥水。

当晚7点,队伍抵达了目的地———大井梁。孩子们支起了十几顶帐逢,准备就地野炊和宿营。内蒙古的孩子生起了篝火。日本孩子将黄瓜、香肠、柿子椒混在一起炒,又熬了米粥,这就是晚餐了。日本孩子先礼貌地请大人们吃,紧接着自己也狼吞虎咽起来。倒霉的是中国孩子,他们以为会有人把饭送到自己面前,至少也该保证人人有份吧,可那只是童话。于是,有些饿着肚子的中国孩子向中国领队哭冤叫屈。饭没了,屈有何用?

第二天早饭后,为了锻炼寻路本领,探险队伍分成十个小组,从不同方向朝大本营狼宿海前进。在茫茫草原上,根本没有现成的路,他们只能凭着指南针和地图探索前进。如果哪一组孩子迷失了方向,他们将离大队人马越来越远,后果难以预料。

出发之前,日本宫崎市议员乡田实先生驱车赶来,看望了

两国的孩子。这时,他的孙子已经发高烧一天多,许多人以为他会将孩子接走。谁知,他只鼓励了孙子几句,毫不犹豫地乘车离去。这让人想起昨天发生的一件事:当发现道路被洪水冲垮时,某地一位少工委干部马上把自己的孩子叫上车,风驰电掣地冲出艰难地带。

中日两位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是何等的不同!我们常常抱怨中国的独生子女娇气,缺乏自立能力和吃苦精神,可这板子该打在谁的屁股上呢?

C?日本孩子吼声在草原上震荡

经过两天的长途跋涉,中日两国孩子胜利抵达了目的地狼宿海。

当夏令营宣告闭营时,宫崎市议员乡田实先生作了总结。他特意大声问日本孩子:“草原美不美?”

77个日本孩子齐声吼道:“美!”“天空蓝不蓝?”

“蓝!”“你们还来不来?”“来!”

这几声狂吼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中国人。天哪!这就是日本人对后代的教育吗?这就是大和民族精神吗?当日本孩子抬起头时,每个人的眼里都闪动着泪花。

在这群日本孩子身后,站着的是他们的家长乃至整个日本社会。

据悉,这次由日本福冈民间团体组织孩子到中国探险的活动得到日本各界的广泛支持。政府和新闻机构、企业不仅提供赞助,政界要员和企业老板还纷纷送自己的孩子参加探

险队。许多教授、工程师、医生、大学生、小学教师自愿参加服务工作。活动的发起者、该团体的创始人河边新一先生与其三位女儿都参加了探险队的工作。他们的夏令营向社会公开招生,每个报名的孩子需交纳折合7000元人民币的日元。一句话,日本人愿意花钱送孩子到国外历险受罪。

D?中国孩子的表现在我们心中压上沉甸甸的问号

日本人满面笑容地离开中国,神态很轻松,但留给中国人的思考却是沉重的。

刚上路时,日本孩子的背包鼓鼓囊囊,装满了食品和野营用具;而有些中国孩子的背包却几乎是空的,装样子,只背点吃的。才走一半路,有的中国孩子便把水渴光、干粮吃尽,只好靠别人支援,他们的生存意识太差!

运输车陷进了泥坑里,许多人都冲上去推车,连当地老乡也来帮忙。可有位少先队“小干部”却站在一边高喊“加油”,当惯了“官儿”,从小就只习惯于指挥别人。

野炊的时候,凡是又白又胖抄着手啥也不干的,全是中国孩子。中方大人批评他们:“你们不劳而获,好意思吃吗?”可这些中国孩子反应很麻木。

在咱们中国的草原上,日本孩子用过的杂物都用塑料袋装好带走。他们发现了百灵鸟蛋,马上用小木棍围起来,提醒大家不要踩。可中国孩子却走一路丢一路东西……

短短的一次夏令营,暴露出中国孩子的许多弱点,这不得不令人反思我们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的问题。第一,同样是少年儿童组织,要培养的是什么人?光讲大话空话行吗?每个民族都在培养后代,日本人特别重视生存状态和环境意识,培养孩子的能力加公德;我们呢?望子成龙,可是成什么龙?

我们的爱心表现为让孩子免受苦,殊不知过多的呵护可能使他们失去生存能力。日本人已经公开说,你们这代孩子不是我们的对手!第二,同样是少年儿童组织,还面临一个怎样培养孩子的问题。是布道式的,还是野外磨练式的?敢不敢为此承担一些风险和责任?许多人对探险夏令营赞不绝口,可一让他们承办或让他们送自己的孩子来,却都缩了回去,这说明了什么呢?

是的,一切关心中国未来命运的人,都值得想一想,这个现实的矛盾说明了什么。

全球在竞争,教育是关键。假如,中国的孩子在世界上不具备竞争力,中国能不落伍?

刊于1993年第11期

我怎样采写《夏令营中的较量》
孙云晓

--------------------------------------------------------------------------------

当了20多年记者,我有一个特别深切的感受:记者的头脑应当是一部全天候运行的雷达。
什么是雷达呢?
雷达是利用极短的无线电波进行探测的装置。无线电波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能反射回来,雷达就根据这个原理,把无线电波发射出去再用接收装置接收反射回来的无线电波,这样就可以测定目标的方向、距离、大小等,接收的电波映在指示器上可以得到探测目标的影像。雷达在使用上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广泛应用在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方面。
我想,记者获取采访线索的过程,与雷达的功能是非常相似的。
1993年7月,我发表的中日少年《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引发了罕见的中国教育大讨论,几百家媒体参与报道或争论。直到今天,一提及《较量》,很多人都耳熟能详,并因此对我的工作给予特别支持。回想起来,此文的采写便是大脑起到了雷达的作用。
1991年秋天的一个上午,我应邀前往北京朝阳公园,参加少先队工作专家韩振东副教授的骨灰安葬仪式。按照逝者的心愿,我们将其安放在一棵柏树之下。
在去公园的途中,我见到了我的老朋友吴慧女士。这位个子虽小却舞艺精湛的老师,是国家气象局小学的副校长。多日不见,我们愉快地交谈起来。她兴奋地告诉我,今年暑假,她带领10名学生去我的家乡--青岛,参加首届中日少年海岛探险夏令营,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
这个信息像一道超强电波,在我的雷达上撞击着,使我立刻进入了快速反应系统。我当即与吴慧老师约定,专程去采访那10位营员。
从1978年起,我担任《中国少年报》的记者。9年之后,我调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社继续当记者。我不仅采写新闻报道,更喜欢采写报告文学,并出版了《少年巨人》、《16岁的思索》等作品集。
1987年底调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是我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我已经不满足于采访各类少年儿童的生活,因为缺乏对少年儿童的深入研究,便难以解释他们的种种表现,甚至可能误解他们。所以,我做了"宁坐板凳十年冷,不叫文章一字空"的选择。报社优厚的物质待遇,我不要了;副处级的职务,我丢掉了。我要解开当代少年儿童乃至当代教育之谜。
采访中,令我感动的是,北京的孩子很有自知之明,坦率地承认自己输了。他们争先恐后地对我说:
"日本孩子动手能力比我们强!"
"他们比我们能吃苦。"
"他们比我们热情,肯主动交朋友!"
"日本孩子敢闯!"
"日本孩子少说多做,中国孩子恰恰相反,多说少做。"
……
当我让同学们试着剖析一下原因,年仅13岁已经身高1.7米的董志宇脱口说道:
"遗传呗!"
"遗传?"我一怔。他抑制不住激动,口若悬河一般倾诉起来。 他说: "做事总是瞻前顾后,三思而后行,权衡到百无一害才去干,中国人自古以来不就是这样吗?至今,姥姥不准我动火。天燃气炉灶又是电子打火,有什么危险?就不准我动!我平时住姥姥家,有什么办法?姥姥不让我干,还说什么不能光会学习,还要会干家务。她让我干什么家务呢?扫地、倒垃圾、洗碗、刷鞋等等,凡电、火、水和刀子一概不许碰。其实,不是中国孩子不能干,而是大人不让干!独生子女嘛,万一出事怎么办?您也许不信吧?我姥姥还是退休的小学教师呢,道理上十分明白,实践起来就是不行。您说,我们怎么会不高分低能呢?
"别看日本人那么得意,与他们在一起,我并不自卑。他们条件好是事实,那是人家干出来的。等我们长大了也去奋斗呗!我就不信,咱们中国人总落在后面。我希望父母和老师多放手多放心,让我们去闯吧,哪怕头破血流,我们也心甘情愿!"
可以说,热血少年董志宇的一席话,入木三分,把我将写的作品主题点透了。很快,我写出了一万多字的报告文学《微笑的挑战者》,发表在1992年7月号《儿童文学》杂志。
虽然,《微笑的挑战者》受到好评,被选入多种优秀作品集,可并未引起广泛的关注。教育隐患不除,有民族存亡之忧,岂可等闲视之? 我决定继续出击。
1992年8月,我应邀访问日本。归来之后得悉,第二届中日少年草原探险夏令营同月在中国的内蒙古举行。
于是,我开始了新的采访。我采访了夏令营的中方队长、领队、带队教师、学生营员及其父母等人,做了详细的记录和录音。
根据工作的需要,我先在1993年5月出版的《少年儿童研究》发表了《夏令营史上的一场变革》,又写了一万字的报告文学《隐患》,发表在《小溪流》杂志。这两篇作品的命运,与《微笑的挑战者》相差无几。
早在二百年前,一心称霸的拿破仑就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巨狮,一旦醒来全世界都会震动。因此,还是让他沉睡吧。"
中国已经醒了,可为什么在至关紧要的教育领域,还是睡意沉沉呢?美国人、日本人都宣称中国人不是对手,因为中国的教育不是对手。我们怎能麻木不仁?
1993年3月,广东《黄金时代》一位年轻精干的记者陈锐军约我聊天,我道出了心中的积虑。他约我写一篇3000字文章。我仅用两个小时,便将《夏令营史上的一场变革》缩写成3000字,发表在1993年7月号《黄金时代》。同年11月,又被《读者》全文转载,题目改为《夏令营中的较量》。
一石激起千层浪。《较量》的影响力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国内外。据悉,江泽民总书记至少三次讲到《较量》,并要求"青少年的教育一定要抓紧抓好。"
《较量》的命运也给了我一个无奈的启示,在中国,儿童报刊的影响微乎其微,表明了儿童的地位并不乐观。当然,也有两点技术性的启示:即文字务必精炼,方可广为传播;让事实通过细节说话,才会使人过目不忘。
关于《较量》引发的大讨论,在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系列片《改革开放20年》中评价说:它是"九十年代后期教育改革的前奏曲"。《人民日报》评价说,《较量》大讨论促使素质教育成为国家规范的主体教育思想。
1998年10月,《光明日报》曾发表一篇对我的专访,题为《孙云晓:我要改变……》,是说我一生的目标是改变中国的教育。是的,我要变选拔教育为合格教育、变失败教育为成功教育、变知识教育为人格教育。也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我深知,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都不可能靠一篇文章和一场讨论彻底改变,但揭示隐患文章和讨论又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我将以毕生的精力,去推动中国教育的改革与进步。
2000年9月13日,我在《中国青年报》冰点专栏,发表《夏令营中的较量》续篇--《千年警世钟》,并被同年第23期《读者》全文转载,引发新一轮的社会关注。
转眼之间,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纪。回想一下,一个信息让我奋斗了整整10年,而这10年不过是起步而已。或许,需要为此付出更多。自然,我的雷达永不关闭。我会像一只猎豹,随时扑向新的目标。我信奉的格言是:做重要的事情永远是有时间的。
行文至此,百感交集,吟成小诗,以赠知己。
雷达雷达
关注天下
十年一剑
挑灯看花

较量较量
百年不忘
教育领先
民智国强

2001年11月6日于北京

我看了那编文章
可是我去了第一位介绍那个网站
找不到!!!1
可怜啊!

你可以去SOSO里面去查一下吧,也许会找得到。

不清楚

夏令营中的较量
作者:孙云晓

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来到了内蒙古,与30名中国孩子一起举行了一个草原探险夏令营 。

A?中国孩子病了回大本营睡大觉,日本孩子病了硬挺着走到底。

在英雄小姐妹龙梅、玉荣当年放牧的乌兰察布盟草原,中日两国孩子人人负重20公斤,匆匆前进着。他们的年龄在11—16岁之间。根据指挥部的要求,至少要步行50公里路,而若按日本人的计划,则应步行100公里!

说来也巧,就在中国孩子叫若不迭之时,他们的背包带子纷纷断落。产品质量差给他们偷懒制造了极好的理由。他们争先恐后地将背包扔进马车里,揉揉勒得酸痛的双肩,轻松得又说又笑起来。可惜,有个漂亮女孩背的是军用迷彩包,带子结结实实,使她没有理由把包扔进马车。男孩子背自己的包没劲儿,替女孩背包不但精神焕发,还千方百计让她开心。他们打打闹闹,落在了日本孩子的后面。尽管有男孩子照顾,这位漂亮女孩刚走几里路就病倒了,蜷缩一团瑟瑟发抖,一见医

生泪如滚珠。于是,她被送回大本营,重新躺在席梦思床上,品尝着内蒙古奶茶的清香。

日本孩子也是孩子,也照样生病。矮小的男孩子黑木雄介肚子疼,脸色苍白,汗球如豆。中国领队发现后,让他放下包他不放,让他坐车更是不肯。他说:“我是来锻炼的,当了逃兵是耻辱,怎么回去向教师和家长交待?我能挺得住,我一定要走到底!”在医生的劝说下,他才在草地上仰面躺下,大口大口地喘息。只过了一会儿,他又爬起来继续前进了。

B?日本家长乘车走了,只把鼓励留给发高烧的孙子;中国家长来了,在艰难路段把儿子拉上车。

下午,风雨交加,草原变得更难走了,踩下去便是一脚泥水。

当晚7点,队伍抵达了目的地———大井梁。孩子们支起了十几顶帐逢,准备就地野炊和宿营。内蒙古的孩子生起了篝火。日本孩子将黄瓜、香肠、柿子椒混在一起炒,又熬了米粥,这就是晚餐了。日本孩子先礼貌地请大人们吃,紧接着自己也狼吞虎咽起来。倒霉的是中国孩子,他们以为会有人把饭送到自己面前,至少也该保证人人有份吧,可那只是童话。于是,有些饿着肚子的中国孩子向中国领队哭冤叫屈。饭没了,屈有何用?

第二天早饭后,为了锻炼寻路本领,探险队伍分成十个小组,从不同方向朝大本营狼宿海前进。在茫茫草原上,根本没有现成的路,他们只能凭着指南针和地图探索前进。如果哪一组孩子迷失了方向,他们将离大队人马越来越远,后果难以预料。

出发之前,日本宫崎市议员乡田实先生驱车赶来,看望了

两国的孩子。这时,他的孙子已经发高烧一天多,许多人以为他会将孩子接走。谁知,他只鼓励了孙子几句,毫不犹豫地乘车离去。这让人想起昨天发生的一件事:当发现道路被洪水冲垮时,某地一位少工委干部马上把自己的孩子叫上车,风驰电掣地冲出艰难地带。

中日两位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是何等的不同!我们常常抱怨中国的独生子女娇气,缺乏自立能力和吃苦精神,可这板子该打在谁的屁股上呢?

C?日本孩子吼声在草原上震荡

经过两天的长途跋涉,中日两国孩子胜利抵达了目的地狼宿海。

当夏令营宣告闭营时,宫崎市议员乡田实先生作了总结。他特意大声问日本孩子:“草原美不美?”

77个日本孩子齐声吼道:“美!”“天空蓝不蓝?”

“蓝!”“你们还来不来?”“来!”

这几声狂吼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中国人。天哪!这就是日本人对后代的教育吗?这就是大和民族精神吗?当日本孩子抬起头时,每个人的眼里都闪动着泪花。

在这群日本孩子身后,站着的是他们的家长乃至整个日本社会。

据悉,这次由日本福冈民间团体组织孩子到中国探险的活动得到日本各界的广泛支持。政府和新闻机构、企业不仅提供赞助,政界要员和企业老板还纷纷送自己的孩子参加探

险队。许多教授、工程师、医生、大学生、小学教师自愿参加服务工作。活动的发起者、该团体的创始人河边新一先生与其三位女儿都参加了探险队的工作。他们的夏令营向社会公开招生,每个报名的孩子需交纳折合7000元人民币的日元。一句话,日本人愿意花钱送孩子到国外历险受罪。

D?中国孩子的表现在我们心中压上沉甸甸的问号

日本人满面笑容地离开中国,神态很轻松,但留给中国人的思考却是沉重的。

刚上路时,日本孩子的背包鼓鼓囊囊,装满了食品和野营用具;而有些中国孩子的背包却几乎是空的,装样子,只背点吃的。才走一半路,有的中国孩子便把水渴光、干粮吃尽,只好靠别人支援,他们的生存意识太差!

运输车陷进了泥坑里,许多人都冲上去推车,连当地老乡也来帮忙。可有位少先队“小干部”却站在一边高喊“加油”,当惯了“官儿”,从小就只习惯于指挥别人。

野炊的时候,凡是又白又胖抄着手啥也不干的,全是中国孩子。中方大人批评他们:“你们不劳而获,好意思吃吗?”可这些中国孩子反应很麻木。

在咱们中国的草原上,日本孩子用过的杂物都用塑料袋装好带走。他们发现了百灵鸟蛋,马上用小木棍围起来,提醒大家不要踩。可中国孩子却走一路丢一路东西……

短短的一次夏令营,暴露出中国孩子的许多弱点,这不得不令人反思我们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的问题。第一,同样是少年儿童组织,要培养的是什么人?光讲大话空话行吗?每个民族都在培养后代,日本人特别重视生存状态和环境意识,培养孩子的能力加公德;我们呢?望子成龙,可是成什么龙?

我们的爱心表现为让孩子免受苦,殊不知过多的呵护可能使他们失去生存能力。日本人已经公开说,你们这代孩子不是我们的对手!第二,同样是少年儿童组织,还面临一个怎样培养孩子的问题。是布道式的,还是野外磨练式的?敢不敢为此承担一些风险和责任?许多人对探险夏令营赞不绝口,可一让他们承办或让他们送自己的孩子来,却都缩了回去,这说明了什么呢?

是的,一切关心中国未来命运的人,都值得想一想,这个现实的矛盾说明了什么。

全球在竞争,教育是关键。假如,中国的孩子在世界上不具备竞争力,中国能不落伍?

刊于1993年第11期

我怎样采写《夏令营中的较量》
孙云晓

--------------------------------------------------------------------------------

当了20多年记者,我有一个特别深切的感受:记者的头脑应当是一部全天候运行的雷达。
什么是雷达呢?
雷达是利用极短的无线电波进行探测的装置。无线电波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能反射回来,雷达就根据这个原理,把无线电波发射出去再用接收装置接收反射回来的无线电波,这样就可以测定目标的方向、距离、大小等,接收的电波映在指示器上可以得到探测目标的影像。雷达在使用上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广泛应用在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方面。
我想,记者获取采访线索的过程,与雷达的功能是非常相似的。
1993年7月,我发表的中日少年《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引发了罕见的中国教育大讨论,几百家媒体参与报道或争论。直到今天,一提及《较量》,很多人都耳熟能详,并因此对我的工作给予特别支持。回想起来,此文的采写便是大脑起到了雷达的作用。
1991年秋天的一个上午,我应邀前往北京朝阳公园,参加少先队工作专家韩振东副教授的骨灰安葬仪式。按照逝者的心愿,我们将其安放在一棵柏树之下。
在去公园的途中,我见到了我的老朋友吴慧女士。这位个子虽小却舞艺精湛的老师,是国家气象局小学的副校长。多日不见,我们愉快地交谈起来。她兴奋地告诉我,今年暑假,她带领10名学生去我的家乡--青岛,参加首届中日少年海岛探险夏令营,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
这个信息像一道超强电波,在我的雷达上撞击着,使我立刻进入了快速反应系统。我当即与吴慧老师约定,专程去采访那10位营员。
从1978年起,我担任《中国少年报》的记者。9年之后,我调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社继续当记者。我不仅采写新闻报道,更喜欢采写报告文学,并出版了《少年巨人》、《16岁的思索》等作品集。
1987年底调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是我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我已经不满足于采访各类少年儿童的生活,因为缺乏对少年儿童的深入研究,便难以解释他们的种种表现,甚至可能误解他们。所以,我做了"宁坐板凳十年冷,不叫文章一字空"的选择。报社优厚的物质待遇,我不要了;副处级的职务,我丢掉了。我要解开当代少年儿童乃至当代教育之谜。
采访中,令我感动的是,北京的孩子很有自知之明,坦率地承认自己输了。他们争先恐后地对我说:
"日本孩子动手能力比我们强!"
"他们比我们能吃苦。"
"他们比我们热情,肯主动交朋友!"
"日本孩子敢闯!"
"日本孩子少说多做,中国孩子恰恰相反,多说少做。"
……
当我让同学们试着剖析一下原因,年仅13岁已经身高1.7米的董志宇脱口说道:
"遗传呗!"
"遗传?"我一怔。他抑制不住激动,口若悬河一般倾诉起来。 他说: "做事总是瞻前顾后,三思而后行,权衡到百无一害才去干,中国人自古以来不就是这样吗?至今,姥姥不准我动火。天燃气炉灶又是电子打火,有什么危险?就不准我动!我平时住姥姥家,有什么办法?姥姥不让我干,还说什么不能光会学习,还要会干家务。她让我干什么家务呢?扫地、倒垃圾、洗碗、刷鞋等等,凡电、火、水和刀子一概不许碰。其实,不是中国孩子不能干,而是大人不让干!独生子女嘛,万一出事怎么办?您也许不信吧?我姥姥还是退休的小学教师呢,道理上十分明白,实践起来就是不行。您说,我们怎么会不高分低能呢?
"别看日本人那么得意,与他们在一起,我并不自卑。他们条件好是事实,那是人家干出来的。等我们长大了也去奋斗呗!我就不信,咱们中国人总落在后面。我希望父母和老师多放手多放心,让我们去闯吧,哪怕头破血流,我们也心甘情愿!"
可以说,热血少年董志宇的一席话,入木三分,把我将写的作品主题点透了。很快,我写出了一万多字的报告文学《微笑的挑战者》,发表在1992年7月号《儿童文学》杂志。
虽然,《微笑的挑战者》受到好评,被选入多种优秀作品集,可并未引起广泛的关注。教育隐患不除,有民族存亡之忧,岂可等闲视之? 我决定继续出击。
1992年8月,我应邀访问日本。归来之后得悉,第二届中日少年草原探险夏令营同月在中国的内蒙古举行。
于是,我开始了新的采访。我采访了夏令营的中方队长、领队、带队教师、学生营员及其父母等人,做了详细的记录和录音。
根据工作的需要,我先在1993年5月出版的《少年儿童研究》发表了《夏令营史上的一场变革》,又写了一万字的报告文学《隐患》,发表在《小溪流》杂志。这两篇作品的命运,与《微笑的挑战者》相差无几。
早在二百年前,一心称霸的拿破仑就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巨狮,一旦醒来全世界都会震动。因此,还是让他沉睡吧。"
中国已经醒了,可为什么在至关紧要的教育领域,还是睡意沉沉呢?美国人、日本人都宣称中国人不是对手,因为中国的教育不是对手。我们怎能麻木不仁?
1993年3月,广东《黄金时代》一位年轻精干的记者陈锐军约我聊天,我道出了心中的积虑。他约我写一篇3000字文章。我仅用两个小时,便将《夏令营史上的一场变革》缩写成3000字,发表在1993年7月号《黄金时代》。同年11月,又被《读者》全文转载,题目改为《夏令营中的较量》。
一石激起千层浪。《较量》的影响力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国内外。据悉,江泽民总书记至少三次讲到《较量》,并要求"青少年的教育一定要抓紧抓好。"
《较量》的命运也给了我一个无奈的启示,在中国,儿童报刊的影响微乎其微,表明了儿童的地位并不乐观。当然,也有两点技术性的启示:即文字务必精炼,方可广为传播;让事实通过细节说话,才会使人过目不忘。
关于《较量》引发的大讨论,在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系列片《改革开放20年》中评价说:它是"九十年代后期教育改革的前奏曲"。《人民日报》评价说,《较量》大讨论促使素质教育成为国家规范的主体教育思想。
1998年10月,《光明日报》曾发表一篇对我的专访,题为《孙云晓:我要改变……》,是说我一生的目标是改变中国的教育。是的,我要变选拔教育为合格教育、变失败教育为成功教育、变知识教育为人格教育。也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我深知,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都不可能靠一篇文章和一场讨论彻底改变,但揭示隐患文章和讨论又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我将以毕生的精力,去推动中国教育的改革与进步。
2000年9月13日,我在《中国青年报》冰点专栏,发表《夏令营中的较量》续篇--《千年警世钟》,并被同年第23期《读者》全文转载,引发新一轮的社会关注。
转眼之间,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纪。回想一下,一个信息让我奋斗了整整10年,而这10年不过是起步而已。或许,需要为此付出更多。自然,我的雷达永不关闭。我会像一只猎豹,随时扑向新的目标。我信奉的格言是:做重要的事情永远是有时间的。
行文至此,百感交集,吟成小诗,以赠知己。
雷达雷达
关注天下
十年一剑
挑灯看花

较量较量
百年不忘
教育领先
民智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