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王牌之最强棒球手:甲午海战,怎样评价方伯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8 13:25:45
济远管带方伯谦,在黄海海战最激烈时驾舰离开战区,是临机处置保存实力还是擅离战场临阵脱逃?还有,此前的丰岛海战,挂白旗是示弱还是诈降之计?他究竟算有缺点的爱国将领还是个贪生怕死之辈?
关于以上问题,历史学界的主流看法是什么?
他被处死是罪有应得还是冤杀误杀?

这事得看姓方的这个小子 这个的表现

他挂了白旗 如果是炸降 那么下一步 要么进敌营 徐图良策以歼敌 要么 乘敌

不备冲上前去干他一家伙 来个同归于尽 可是这小子挂完白旗跑回来了。我

觉着这不叫诈降。如果就这样也就是个贪生怕死。

甲午一战国家存亡民族气节,如果中国北洋舰队亚洲排第20几 那样喝小日本

打仗全军覆没了 那样的话将领们忠心可佩但是脑子不会拐弯如果方伯谦没死

拼勉强可以说得过去。

可是北洋舰队亚洲第一世界第四,这小子一炮不发 溜之大吉 简直就是一个民

族败类。

也许是他过早的进入了一个无国籍无民族的大一统共产主义世界了。至少这

00多年他是找不到 理解和支持他的人了。 也许共产主义真正到来的时候他会

是个有超前意识的楷模什么的。那么这500来年先委屈他当个败类吧

北洋海军“济远”管带方伯谦,因在中日甲午黄海海战中率舰先退之罪名,于1894年9月24日被清廷以“临阵脱逃”之罪名处斩于旅顺口。百多年来,史学界对于方伯谦之死时有争论,但在大陆的大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均持否定态度,故此问题作为甲午战争史研究中的一个支课题,只是在专业圈子中为学者所关注。

中日甲午黄海海战中的济远舰管带方伯谦在战后以“首先退避”、“牵乱队伍”,“拦腰:中撞扬威”三条大罪被正法于旅顺军前。有人认为,三条罪名并不成立,方伯谦被杀不是罪有应得,而是晚清一桩冤案。

清光绪二十年八月十九日(1894年9月18日)清晨,即黄海海战的次日,方伯谦担任管带的济远舰以炮毁船坏,无法归队先于舰队直接回旅顺。八月二十三日,丁汝昌、刘步蟾于电李鸿章称:“济远首先退避,将队伍牵乱,拦腰撞坏扬威”,对方伯谦要“严行拿办”。八月二十四日,方伯谦为丁汝昌所拘,二十五日天未明时,即被处死。

丁汝昌从电请参办方伯谦到对方伯谦的正法,只短短三天,中间且未经任何审讯。有人认为,李鸿章、丁汝昌以雷霆手段处死方伯谦,其实质在于把方伯谦当作替罪羊,为李鸿章、丁汝昌的战败责任开脱。因为黄海战败,北洋海军的最高指挥者李鸿章难辞其咎,舰队提督丁汝昌也罪责难逃。为了脱罪,他们千方百计找替罪羊,炮制出诬方的三条罪状,将战败责任全推在方伯谦头上。为了证明这一点,一些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济远舰不是“首先退避”。济远舰是因在战斗中遭受日舰的炮击引起舰体起大火而不得不于下午1时10分之后首先退出战场,这是事实,连李鸿章在处斩方氏之后,也不得不承认。真正“临阵退缩”者应是广甲舰吴敬荣。济远舰是在被4敌舰截击在阵外受围攻,激战三个小时之后,左翼的致远已沉,广甲惧逃,经远离阵自救,只剩济远一舰孤军作战,得不到主队的救援,又因船坏炮毁,人员伤亡严重,于危急情景下冲出重围西撤的。从3时30分以后至5时30分,济远舰始终在战场上与敌舰周旋,且战且退,“战至日舰收队”。

其次,北洋舰队战阵之乱,主要由两个原因造成,非方伯谦之罪,实应由丁汝昌、刘步蟾负组织指挥不当,编队队形失误之责任。

指挥不当。开战之初阵势已散乱,并把最弱之舰抛于阵脚。当丁汝昌获得日军舰队的消息后,立即下令全军起锚追击。“各军闻令,争先起锚”,由于各舰速度不一,且有些舰只起锚时间较长,于是北洋舰队“不及列队,零落而出”。而就是如此情况下,丁汝昌却令旗舰以八节的速度航行,以致在后之济远、广甲、超勇、扬威,均赶不及。舰队阵形有似单雁行,又似双雁行。战争发动后,丁受伤,但伤势并不重,却放弃了统帅全军作战之责。舰队没有总指挥,旗舰失去指挥作战功能,敌乘势以快船攻右翼弱舰,复又夹攻;北洋舰队,截击左翼诸舰于阵西,使北洋舰队形势处于极不利地位。这点就连日军后来在总结这次战役时,都发出感叹:“方其战时支那舰队泛沉于汪洋巨浸中,若离若合,一似全无纪律者”,“支那舰队本无次序,至此更无纪律……而其散漫无纪,可叹也”。

刘步蟾擅自改变舰队接战队形,更使船队混乱。海战开始,旗舰“信号所示为诸舰相并横列以主舰居其中”,以致“自其开始交馁,即列成凌乱之半月形”。这种阵势,形成了在海战中的不利态势,不利于舰队机动,不利于舰船火炮的发挥,只能使用前主炮射击,不能发挥后主炮和两舷副炮同时射击作用,又不易保持队形,反易遭敌舰炮火命中。刘步蟾又过早下令发炮,“所击皆不中,尽落于海”,并把丁汝昌震掀受伤。此皆组织指挥不当所致。交战不久,定远舰帅旗于第三次排炮时,被敌炮击落,坠人海中便不再升,战阵更乱,“督旗不升,各舰耳目无所系属,督船忽左忽右,亦无旗令,而阵益散”。舰队没有统一指挥,就不能形成全军的整体作战能力,各舰处于各自为战,被动挨打局面。不仅如此,由于日本躲开定、镇巨炮,避强攻弱,围两翼弱舰,逐个围击,于是北洋舰队的队形更形紊乱。

最后,扬威舰不是为济远舰所撞。扬威在开战后不久,于1时10分即已中敌炮起火,向大鹿岛方向撤退,并在大鹿岛附近(东经123°40北纬39°37处)搁浅,于十九日被日海军用水雷轰碎。济远舰退出战场是在3时30分之后,此时,扬威已不在战场,因此,可以断定济远舰绝不可能在战场上把扬威撞坏。同时,济远舰又不可能驶进大鹿岛搁浅处撞坏扬威。这因为扬威是在战阵的右翼外侧,而济远则在战阵之左翼,一左一右两个极端相撞是不可能的。扬威由战场向西北方向大鹿岛驶去,济远则向战场的西南转西方向旅顺驶回,两舰相背而驶,间距愈离愈远,无论如何在行驶中是不可能相撞。

方伯谦被杀是不是冤案,恐怕还要做进一步的考证。但是,甲午海战中国的失败,败在清政府的腐朽无能,败在这个王朝从制度上的根本腐败则是肯定无疑的。这个王朝在西方列强的侵略压力下,也曾被迫学习西方,训练新式海陆军,但这些学习只是在一时被打痛了的情况下的生理反应。一旦伤疤好了,不感到痛了,就转而追求享乐,将保国卫土的有限资源用于个人的奢侈生活,用于维持其对中国人民的专制统治上。战争失败了,不是检讨自己的错误,励精图治,而是忙于推诿责任,千方百计为自己开脱,道光帝之于林则徐、李鸿章丁汝昌之于方伯谦,无不如此。

方伯谦受国家栽培多年。竟然临镇退缩。黄海海战,北洋水师与敌苦战之际,方伯谦又率先逃跑。最后还是济远号的士兵们看不下去了。虽然执行命令不得不跑,却在逃跑途中开炮射击日本军舰。事后方伯谦竟然说这是自己的诱敌之计,是自己下令开炮的。可见方不但无能而且无耻。清朝政府培养一名受过现代化教育和训练的海军军官多不容易啊?因此,如果不处死方伯谦就是赏罚不明,更何以面对邓世昌等六百多名在黄海海战中牺牲的北洋水师官兵。他和叶志超一样,实在不能说是爱国将领。

  方伯谦在丰岛海战和黄海海战中连续两次临阵脱逃,而且都挂起白旗。是无争议的罪行。依次清政府将他斩首是正确的。方伯谦也因为他的行为从此成为整个中国海军的奇耻大辱!甚至于连外国人包括日本人都极端蔑视他!他的罪行已经被写入中国历史教科书。
  但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当历史的车轮进入上世纪90年代尤其是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国内陆续开始出现一股为那些已经定性几百年的汉奸陆续平反昭雪正名的势力。其中就包括为整个中国海军的奇耻大辱方伯谦平反。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方伯谦家乡福建省出现了为方伯谦翻案的热潮。方伯谦后人原台湾所谓国防部王伯骧中将夫人、方伯谦的侄孙女美籍华人方俪祥女士的《为我伯公方伯谦鸣冤》直接将其平反。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等四单位在福州市朱紫坊举行“方伯谦故居”、“海军世家”揭匾仪式,同时举行一部叫做《甲午海将方伯谦》的传记的首发式。
  《甲午海将方伯谦》声称撰写该书是为了“弘扬民族魂”,确立方伯谦的“英烈地位和不朽荣誉”。仪式之后,新闻媒体的报道谓“甲午海战沉冤今日昭雪”,“福建为方伯谦树碑立传”,为方伯谦翻案的声势至此达到高潮。
  这些行为彻底将以前已经定性的民族败类海军耻辱的象征方伯谦平反,而且不是一般的平反,是直接将他变成“英烈和伟大的不朽的民族英雄”。结果,一个举着白旗临阵脱逃谎报军功的方伯谦摇身一变成了英烈和伟大的不朽的民族英雄”!

  由于方伯谦在历史上是一位有受议性的人物,因此不同的人对方伯谦的评价,自然是南辕北辙,无可厚非。让证据去说明问题。
  方伯谦(1853年-1894年),清朝福建侯官县人,字益堂,北洋水师将领。福建船政学堂首届驾驶专业毕业生。方家兄弟四人,方伯谦居长,父亲是个私塾教师。1867年,十五岁的方伯谦考取福建船政学堂,从此开始学习海军。1877年—1880年,在英国学习驾驶军舰。回国后,任济远号管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