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神纪兰斯洛特:酒神文化和非酒神文化是什么意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9 09:24:23

西方美学中的一组概念,是相对的两种精神。
强烈建议参考周宪的<<美学是什么>>

酒神祭,就是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受难(从死亡到复活)的巫祝仪式。酒神祭的最重要仪式就是模拟酒神死而复活的全过程。尼采没有读到的《金枝》真正解释了为何尼采会在早期悲剧中感受到“强力”的酒神精神。弗雷泽发现原初人们要在祭祀(包括酒神祭)中杀死部族首领。因为部族首领被人们认为是半人半神的王,其肉体是凡人的,会生老病死,灵魂却是神的,是不死的——这一点和酒神极为相似。由于原始民族“相信他们的安全甚至世界的安全是与这些神人或化为人身的神的生命联系在一起的”[5](p.394),因而有必要在他显露虚弱迹象时,及早将他的肉身杀掉,使他的灵魂托身于更强壮的人的躯体。这个人便会成为新的祭司。这种巫术观念的核心意义即是:通过更换肉体,使神的灵魂得以延续。因为神的灵魂是部族生存的福佑,神灵的延续便等于部族的延续,所以尼采在古希腊文化中深深感受到的与其说是酒神精神,不如说是人们贯注在悲剧文化中的酒神灵魂轮回的巫祝意图。重生的酒神更为强大,因而表现出“强力“的特点。

卡德摩斯供奉战神8年后获得统治权,或许象征着经过了8年战争才获得了和平与土地。然后婚礼上的鹦歌燕舞则说明了一个短暂的盛世来临。

底比斯是个不幸的城市,在《希腊神话》里我们读到无数的死亡与悲剧都与这个城市相联。

卡德摩斯有腓尼基与埃及的双重文化背景。当他在希腊建立一个新的城市底比斯时,就具有了第三重背景:荷林文化——希腊的另外一个称呼。

卡德摩斯出现在欧洲之后,一个比较久远的影响从他这里开创,那就是酒神文化。狄俄尼索斯(Dionysus)产生。我们在上本书里已经提到过这个人物具有印度与埃及背景,实际上就应该清楚,这个时期的腓尼基文化已经开始了海上探险,否则他们与亚洲不能发生如此深入的联系。

狄俄尼索斯是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它既不是希腊神也不是埃及人,更不是腓尼基神,而是一个在底比斯新产生的一个混合物。伴随着这个酒神崇拜历史上还发生了许多血腥迫害。我所想到的是中国商纣结束前期的许多残暴,实际上有可能是一种被曲解夸张了的类似酒神崇拜的宗教行为,但从周人的宗教视角那便全是异端罪恶了。

从希腊神话谱系里我们知道酒神具有腓尼基血统,他是卡德摩斯的外孙。假如中国商朝与腓尼基人有关,我们不能相信中国商朝会没有酒神崇拜。“酒池肉林”是描述商朝灭亡前夕荒淫生活的一个场景,该场景应该与酒神崇拜有关。中国“山鬼”就是“酒神”。中国人之所以把把酒神命名为“山鬼”与一段酒神与一位国王在山林里的残酷斗法可能有关,酒神获胜。

腓尼基人居住在小亚细亚的这一个情节,使他们中的一员与赫梯人联姻的可能性增大。在《圣经》中以扫与赫梯女人(推测为中国商人的祖先)简狄(Judie)结合,我推断商朝从他们俩而来。此时恰是在3800年前左右。“以扫”的意思可以是“殷红”。以扫由于受到同胞兄弟雅各(即“以色列”)的驱逐流落到东方,以扫这个希伯来人从逻辑上也属于迦南人和腓尼基人。

特洛伊人战争发生在3200年前左右,持续整整十年时间,很可能影响到世界范围,全球在这个时间发生了许多相关的变化。腓尼基人所在一方在战争中失利,中国在其后大约100年改朝换代成为周人的天下,被怀疑有腓尼基人根源的商朝灭亡。一个猜想是,红海南端的腓尼基人脱离了地中海岸边的腓尼基人,而建立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新王朝,当然还有其他部族成分的加入。或者我们的另外一个解释是,一支以色列人来到中国驱逐了腓尼基人。

从《希腊神话》的十年征战中我们得知当时已经大规模使用战船。最初希腊人到特洛伊去发出警告时说,他们将会聚集1000艘战舰与特洛伊作战。矛、盾这些武器的使用已经非常熟练,并且参战双方都已广泛使用战车。实际上从希腊神话里反映出的文明程度,基本上也就是当时中东核心区域的腓尼基人的文明水平。

最使我感到惊奇的是,当时希腊人已经有了珍贵的丝绸,这一点应该引起中国学者的高度重视。《希腊神话》告诉我们这些美丽的丝绸来自西顿 ——最具代表性意义的黎巴嫩腓尼基人城市。这是个细小而重要的情节。在3000多年前腓尼基人已经有了丝绸,假如那不是他们生产而是中国人生产的物品的话,更说明了腓尼基人与东亚的联系根本不是从张骞这里开始的,而且一直与中国通商的很可能就是腓尼基人,而且他们通商的主要目的就是贩卖丝绸。从而腓尼基商人在中国建立商业点最后扩展为一个王朝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在特洛伊十年征战中,众神分为两派支持不同的阵营。这可能反映了希腊人与特洛伊人所代表的亚洲人或腓尼基人当时的不同信仰。站在特洛伊一边的众神除了阿佛洛狄忒以外,还有战神阿瑞斯、太阳神阿波罗和万神之父宙斯。从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这几位神都是腓尼基人祖先的一部分,所以他们站在特洛伊这边才合乎逻辑。

我相信中国古代一直有一种祭祀仪式叫“浇奠”,即把一些祭品的汤汁浇灌在地下以告慰埋在地下的祖先或神灵,以表示分享。这方面不仅可以从许多少数民族的喝酒习惯中得到验证,他们常常将一部分酒洒向天地,而且在家乡我也亲历过类似的习惯。比如每次有好吃的,或是一些传统节日里,我们都必须先给过世的祖先敬献一碗,等他们“享用”完了,我们才可以吃。一旦是带汤汁的食品就必须要把汤汁倒一部分在地上,我父亲说这叫“浇奠”。假如谁偶尔忘记“浇奠”恰好又生病或发生了灾祸,我们还会找出根源说,大概是遗忘“浇奠”得罪神灵了。

在《希腊神话》里应该有同样的习惯:……赫克托耳回答她:“亲爱的母亲,我不要酒,免得我四肢无力。我也不想用一双不洁的手给万神之父举行灌礼。”

这里的“灌礼”实际上就应该是一种“浇奠”。

按照历史学家整理的家谱看,底比斯王朝在被希腊人推翻之前只有七代君王,他们是Cadmus(卡德摩斯), Polydorus, Labdacus, Laius, Oedipus(俄底浦斯), Eteocles,以及 Laodamus。实际上在第六朝希腊人就开始与腓尼基人对抗,战争持续了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