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永明:关于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10 06:16:38
谁有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的小说梗概,要长一点的。谢谢!

《丧钟为谁而鸣》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于1940创作的长篇小说,以美国人参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之一。
内容简介
《丧钟为谁而鸣》讲述的是美国青年罗伯特·乔丹在大学里教授西班牙语,对西班牙有深切的感情。他志愿参加西班牙政府军,在敌后搞爆破活动。为配合反攻,他奉命和地方游击队联系,完成炸桥任务。他争取到游击队队长巴勃罗的妻子比拉尔和其他队员的拥护,孤立了已丧失斗志的巴勃罗,并按部就班地布置好各人的具体任务。在纷飞的战火中,他和比拉尔收留的被敌人糟蹋过的小姑娘玛丽亚坠入爱河,藉此抹平了玛丽亚心灵的创伤。在这三天中,罗伯特历经爱情与职责的冲突和生与死的考验,人性不断升华。在炸完桥撤退的时候,自己却被敌人打伤了大腿,独自留下阻击敌人,最终为西班牙人民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创作背景
1936年初秋到1939年春的西班牙内战早已成为历史陈迹,今天已不大为人们所提及。然而它实际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线的序幕,是全世界进步力量和德意志法西斯政权之间的第一次较量。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进步力量在这场斗争中失败了。以文学形式来反映这一页历史的作品为数不多,而今天尚被人推崇、文学阅读的恐怕就只有这一部《丧钟为谁而鸣》了。

当时,世界各地无数国际主义战士奔赴西班牙前线,大力支持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作为战地记者,海明威目睹了这一壮举,写出了这部歌颂正义战争,反映西班牙内战全景的世界名著。
作品主题
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中不仅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而且涉及人类自身精神生态问题,揭示人类文明所导致的群体、民族、国家之间的利益竞争冲突和混乱次序,试图从自然中寻求一种永恒的和谐次序,来医治人类世界的贪欲、分裂、统治和混乱。此外,海明威用女性天性中的同情、怜悯之心和关爱、交往之情来遏制男性意志的恶性膨胀和支配控制欲望,消除男性孤立的自我意识,从而打破文明与自然的分离习性,否定理性主义的自我概念和工具主义的存在模式,使文明/自然、男人/女人、理智/情感等传统的二元对立关系得到调和与融通。
艺术特色
在《丧钟为谁而鸣》中,海明威有效地使用了“时间透视法”“时间的空间化”等典型的叙述技巧,使得他的小说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海明威在创作的时候似乎也有意的运用时空技巧,有目的营造出一种时空的氛围,使阅读作品的读者身在其中,既能感受到时间带给我们的历史感,同时也能感受到空间的立体感,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
作者简介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1961)美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899年7月21日生于芝加哥市郊橡胶园小镇。中学毕业后曾去法国等地旅行,回国后当过见习记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志愿赴意大利当战地救护车司机。192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初获成功,被斯坦因称为“迷惘的一代”。1929年,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长篇巨著《永别了,武器》的问世给作家带来了声誉。30年代初,海明威到非洲旅行和狩猎。西班牙内战期间,他3次以记者身份亲临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以美国人参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他曾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斗争。1941年偕夫人玛莎访问中国,支持我国抗日战争。后又以战地记者身份重赴欧洲,并多次参加战斗。战后客居古巴,潜心写作。1952年,《老人与海》问世,深受好评,翌年获普利策奖。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卡斯特罗掌权后,他离开古巴返美定居。因身上多处旧伤,百病缠身,精神忧郁,1961年7月2日用猎枪自杀。海明威去世后发表的遗作,主要有:《岛在湾流中》(1970)和《伊甸园》(1986)。他那独特的风格和塑造的硬汉子形象对现代欧美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